第07版:党 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普洱市以党建赋能产业发展——

培育富民兴村增收引擎

旱地优质稻示范推广种植项目测产验收现场。 本报通讯员 何海涛 摄

孟连县哈尼、允山复合光伏发电项目一角。 本报通讯员 唐小松 摄

采摘咖啡。 本报通讯员 李平 摄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孟组轩 张新立

近年来,普洱市立足边疆民族地区资源禀赋,通过建强组织堡垒、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在边疆大地上培育出一个个富民兴村的“增收引擎”,绘就一幅组织强、产业兴、群众富、边疆稳的乡村振兴画卷。

旱稻产业 稳粮增收

近年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按照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原则,构建百亩连片、千亩推进、万亩集成旱地优质稻规模化种植格局。2025年,全县旱稻种植面积1万余亩,在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交出“墨江答卷”。

墨江县将组织优势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优势”,构建起上下贯通、协同发力的组织架构。该县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党员干部及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工作专班,下设5个技术指导组,全面统筹抓好旱地优质稻示范推广种植工作;建立省、市、县、乡镇、村5级党组织联动体系,搭建“工作专班+技术指导组+网格员”网络,实现种植地块党组织联系全覆盖;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整合省级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80万元,加大对核心示范区域资金投入扶持力度,为顺利推进旱地优质稻示范推广种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该县以党组织为纽带,串联企业、集体、农户三方资源,探索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党组织引导下,创新推行“企业+村级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运作模式,由村级党组织牵头整合土地、劳动力资源,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参与种植,带动群众采取“自主种植+土地流转+半托管”相结合的方式参与旱地优质稻种植。依托党组织资源优势,对接县内外粮食收购加工企业,联动基层工会、酒楼饭店、机关及学校食堂,构建“企业+农户+地块”“企业+工会组织+农户+地块”购销体系。通过党员干部牵线搭桥,推动旱地优质稻成功进入机关、酒店、学校食堂,实现种得好与卖得好无缝衔接,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墨江将科技支撑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以技术创新破解山区种植难题,持续提升旱地优质稻产业发展质效。深化与云南农业大学校地合作,依托朱有勇院士团队技术力量,组建技术攻坚组,围绕选种用种、病虫草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成功推广“滇禾优615”“旱优73”等优质品种,实现良种覆盖率100%。针对山区种植条件,创新提出宜机则机、宜人则人、人机结合的种植理念,积极推广农机翻耕、机械播种、无人机施肥打药等现代化种管技术,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持续推动旱地优质稻示范推广成效提质升级。

咖啡产业 全链增效

近日,思茅区云仙乡曼东山村村办企业门店曼咖山野云仙风物体验空间开业,吸引了咖啡爱好者的关注。云仙乡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文学介绍,该村将“党支部+咖啡产业发展”有效融合,积极挖掘曼东山咖啡特点,打造云仙咖啡品牌。目前,该村已构建起“基地+加工厂+品鉴中心”的咖啡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至2025年产季,曼东山咖啡厂收购加工1600多吨咖啡鲜果,带动周边160多户咖农户均增收超3.5万元,咖啡豆销售总额更是达到17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获得大幅跃升,连续三年位居思茅区前列。

作为全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思茅区依托23.25万亩咖啡种植基地,不断拓展“党建+咖啡产业”发展路径,引领周边3万余名群众增收。

2024年以来,思茅区以咖啡产业为牵引,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赋能作用,成立普洱市首家咖啡行业党委,全覆盖开展“双找”活动,对全区登记注册的162家咖啡馆(厅)摸底排查,摸排出正常营业的咖啡馆(厅)77家、党员9名。

“在摸排中,我们了解到咖啡馆(厅)人员流动性大、党组织覆盖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区委“两新”工委负责人表示,通过组建咖啡产业党支部,让咖啡产业中的党员亮明身份,找到组织“归宿”,以组织凝聚产业发展向心力。

与此同时,思茅区人社部门紧跟生态咖啡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普洱咖啡师”劳务品牌,打通咖啡产业“从种子到杯子”的全链条就业创业路径。在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力,提升咖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实操能力,培育符合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培训+就业’‘培训+创业’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今年已经培训400余人,还将培训900余人。”思茅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龙江介绍,目前,普洱“大院1995”创业社区已成功孵化多家由年轻人主理的咖啡工作室、文创小店和电商直播团队,带动100余人实现就业与自主创业。

光伏产业 实现双赢

“光伏板上发电、板下务工,土地流转有租金,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芒街村佤族村民叶雅的朴实话语,道出了边疆群众在光伏产业发展中的真切获得感。

作为地处山区的边境县,孟连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为破解致富难题,该县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将党建工作与绿色能源开发深度融合,让光伏产业成为驱动边疆振兴的“阳光引擎”。

孟连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分布式光伏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孟连县分布式光伏开发实施方案》,形成县委统筹、部门联动、乡镇落实的工作格局。县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发力,联合深入村组一线开展政策解读、现场踏勘、技术指导。在哈尼、允山复合光伏发电项目推进中,县乡两级党员干部组成攻坚队,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土地协调、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目前,该项目装机规模达6万千瓦,累计发电量突破1.3亿千瓦时,成为全县绿色能源转型标杆。

立足山区实际,孟连县探索“光伏+农业”“光伏+中药材”“光伏+工业”等多元融合模式,实现一地多用、效益叠加。娜允镇芒街村光伏农业生态园占地1000余亩,800多亩光伏板下种植了桑叶、白芨等中药材600多亩,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格局。云南森洁医用乳胶器材有限公司在屋顶建设了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容量达4.2兆瓦,年发电量约579.6万千瓦时,让工业厂房变身“绿色电站”。这种农光互补、工光融合的模式,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2025年招商签约中,孟连成功引入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6.44亿元。

孟连县以党组织为纽带,推广牛油果产业“334”利益分配经验,构建“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土地租赁+产业发展”双增收链条。芒街村通过党员干部逐户宣传、村委会“一事一议”确定开发主体,依托光伏项目让96户群众获得土地流转收益;项目建成后,企业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推广桑叶、白芨种植及产品开发,全县光伏产业链已稳定提供就业岗位430余个。在富岩镇、公信乡,屋顶庭院分布式光伏项目不仅让村民通过租赁屋顶增收,还可以参与维护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这种机制既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又守护了绿水青山,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 峨山县妇联创新开展“党建+妇建”活动

  • 培育富民兴村增收引擎

  • 报头

  • 省级机关党校强化培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质

  • 开远市加强年轻公务员培养管理

  • 昌宁县党建引领带动产业发展

  • 做精服务 凸显作用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