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奋进文山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推动就业创业取得新成效

云南富宁产业园区。 本报通讯员 韦松 摄

“十四五”以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坚持把稳住外出务工作为基本盘,把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作为着力点,把鼓励创新创业作为增长极,在稳就业促增收上持续发力。特别是今年,全州上下齐心协力,狠抓“促进群众就业创业十件实事”,千方百计让无业者有业可就、有业者技能提升、创业者获得支持、从业者增加收入、失业者获得救助,促进广大群众通过就业创业持续增收,推动就业创业取得了新成效。

加大产业培育,以产业带动就业。文山州全力发展绿色铝、三七中药材、现代农业、旅游旅居四大重点产业,全州已有魏桥、中铝、神火、光筑农业等重点骨干企业,创造和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直接间接带动就业45.5万人。2021年,在异乡拼搏了20余年的陈占发听说富宁县有铝加工厂落地决定返乡工作。“当时我既惊讶又开心,企业都办到家门口来了。”陈占发入职一家铝加工企业,4年时间从最基础的生产工逐步晋升为冷轧工段的工段长。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企业和家乡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带动更多当地人与外出务工人员就地就业、返乡就业。

加强创业引导,以创业带动就业。文山州从政策、技术、贷款等方面支持群众在文山创业,鼓励开农家乐、办民宿、搞电商、卖特产,发展乡村旅游,支持群众规范摆摊,搞热、搞活夜市经济,引导发展村播(村播助农增收是文山特色亮点)。五年来,累计新增发放创业贷款25.02亿元,扶持1.38万人(户)创业。比如,丘北普者黑打造乡村度假旅居聚集区,本地40余名大学生全部返乡就业,村民发展近600家特色民宿,带动就业2000余人。如培育村播人,带货销售额。

建好“小车间”,促进群众就地就业。文山州通过“招小商”建成“家门口”务工车间、就业帮扶车间,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全州建设用好421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76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5623人。比如,麻栗坡县杨万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柑橘1.3万亩,带动超过500户农户通过柑橘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通过配套建设选果厂、果筐厂,直接创造稳定就业岗位近百个,辐射带动周边就业人员3000余人。在马关县抵边村都龙镇茅坪村开展“引厂到边”,引进电子数据线生产线项目,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带动周边100多名群众到厂固定就业,建立引产业、促就业、稳边关特色模式,让群众挣钱、顾家、守边“三不误”。

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文山州以群众就业技能需求和企业、产业发展技能需求为着力点,大力推行“点单式”“订单式”“异地上门式”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推行群众“点菜”、人社部门“配菜”、培训机构“上菜”技能培训新模式,有效提高边疆群众的就业能力,实现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11.9万人次。

本报记者 李彤 张文峰

  • 推动就业创业取得新成效

  • 多措并举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五问”

  • “三大经济”动能澎湃

  • 报头

  • 铸牢发展新基 绘就富民画卷

  • 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

  • 扎实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