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户籍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如何?怎样解决“老弱病残”群体办证不便问题?忘带身份证怎么乘坐长途客运汽车?12月8日,云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党委书记陆永昌率队做客“金色热线”,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善治有为 夯实平安之基
今年以来,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在提升违法犯罪打击防范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今年,全省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建、治各项措施,有力维护了全省社会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陆永昌说。
据介绍,今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一是零容忍打击违法犯罪,掀起了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对犯罪高发多发、警情高位运行、枪爆隐患突出等9个重点领域51个治安乱点县进行挂牌整治,采取了超常规的整治措施,消除风险隐患,严厉打击了黄赌、枪爆、寻衅滋事、欺行霸市等突出违法犯罪,实现了全省重点地区发案明显下降,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二是零死角强化社会面巡逻防控。严格落实快速反应接处警机制,屯警街面,科学布局、动态巡防,建立全覆盖的武装处突最小作战单元,织密了“1、3、5分钟”风控圈,日均投入警力1.4万人次,群防群治力量1.2万人次开展巡逻防控,切实提高了社会治安的掌控力和威慑力。三是零风险筑牢防控体系。打造多元化共建共享的社会防控体系,构建了环滇环边、环州(市)、环县(市、区)三级防控圈,有效预警了一批风险隐患,抓获了一批在逃人员,充分发挥了“防火墙”“过滤器”的作用。四是零懈怠清理治安隐患。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推动构建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4.01万起,化解22.95万起,化解率达到了95.5%,有力带动了全省命案大幅下降。同时,常态化开展“三查四告知”行动,整改处置隐患问题1.2万起,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得到了净化。五是零距离服务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做好服务群众保障工作,推出了户籍、身份证、行政审批等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一窗通办等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努力提升服务群众的精细化、人性化程度,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更强。
创新机制 聚焦群众期盼
在昆明市金家河派出所的办证大厅里,吴先生正带着两个孩子办理身份证。
“我们户口不在云南,得知现在可以异地办理身份证,我就赶过来了,这真是给老百姓省了不少事。”吴先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昆明生活,但是户口仍然在老家没有转到昆明。他也曾多次咨询过办理事宜,但被告知无法异地办理身份证。因为路上耗费时间,孩子上课又要请假,所以吴先生的两个孩子一直都没有办理身份证。
金家河派出所户籍民警李永琼说,过去第一次办身份证只能回户籍所在地办理,但现在开通了异地办理身份证业务后,群众就不用回户籍所在地,可以在居住地或者生活地、工作地的派出所办理。
“跨省通办”业务的开展大大便利了群众,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部分群众没有享受到这项便利。福海派出所户籍民警王燕说,目前,全国只有9个省份开通了首次异地办理居民身份证的业务。
“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在加快推进‘跨省通办’工作。首次申领身份证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必将成为历史。”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制证中心主任杨郭华介绍,我省公安机关主动与全国各省(区、市)对接协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自2021年12月起,全面开展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业务,实现全省所有户籍派出所均可受理全国范围所有省(区、市)的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并覆盖全省所有户籍派出所。截至目前,全省共办理“跨省通办”户口迁移业务3万余件、户籍类证明业务8000余件。
户籍制度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今年以来,我省公安机关户籍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我省始终聚焦群众期盼,不断推出户籍制度改革措施。”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基础处处长朱智江表示,近年来,省公安厅已经先后5次出台了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文件。主要是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了全省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解决无户口人员的户口登记;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进入“十四五”以来,我省进一步放开了全省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畅通购房、租房、借住、就业等落户渠道,进一步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保护区人口减负迁移政策,强化边境流动人口管理举措。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告知承诺和户籍业务容缺受理等制度。仅2022年,全省公安机关就为群众办理各类户籍业务达323.4万份,推动了48.6万名农业人口落户城镇。
“为给云南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我省在引进人才落户方面也推出了很多便利措施。”朱智江介绍,在城镇地区,只要取得初级以上专业技术或者职(执)业资格人员、中专以上学历人员、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符合获得功勋和荣誉表彰落户政策范围的人员,以及合法稳定就业人员,可以先落户后择业。在农村地区,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人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人员、“三支一扶”计划人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入乡创业兴业人员,以及乡村振兴引进人才,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至服务地区所在乡镇的乡村振兴人才集体户口;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中回村任职的人员,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籍迁移至任职村或者乡村振兴人才集体户口。同时,根据省委人才领导工作小组的部署,省公安厅对高端人才还提供了七项户籍便民服务举措,在全省1700多个公安户政窗口都可办理。
多措并举 办实事惠民生
“‘老弱病残’等群体办理身份证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便,公安机关在这些方面有哪些举措?”网友留言咨询。
陆永昌介绍,一是“优先办”,实行业务办理优先服务制。全省所有派出所和办证窗口均设置了优先办理“绿色通道”,凡“老弱病残”群体来窗口办理业务,优先接待。二是“上门办”,实行业务办理上门服务制。对偏远地区和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群体需要办理户籍业务的,采取亲属代办模式;确需本人办理的,依托居民身份证制证信息离线采集系统,采取电话预约、上门受理、送证上门等服务措施,变固定服务为流动服务,让“老弱病残”群体“少跑腿”“不跑腿”。三是“安心办”,支持工本费缴纳多种方式支付。对居民身份证工本费缴纳保留现金、银行卡等传统收费方式,结合电子支付,为“老弱病残”群体提供多种缴费方式。对不会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的群体,均由窗口工作人员收取现金后代替支付。四是“贴心办”,提供业务办理人工引导服务。在“公安便民服务超市”等自助申领区提供人工引导服务,主动协助“老弱病残”群体操作智能化终端设备,提高“老弱病残”群体线上办证的便捷度,同时提升智能终端设备的利用率。
“如果忘带身份证,怎么乘坐长途客运汽车?”网友询问。
“2017年,省公安厅建设了云南省公路客运公民身份查验系统,并通过客运站驻站警务室对未携带身份证的群众提供临时乘车证明服务。”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一处副处长陈宇红介绍,2022年以来,省公安厅依托“可信身份认证系统”,进一步研发了公路客运实名制自主刷脸认证小程序,未携带身份证的群众可使用支付宝在车站购票窗口扫码录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经人脸比对确认后,即可在窗口实名购票。现在未带身份证群众已不需要再到驻站警务室开具证明,通过手机扫码和人脸比对即可完成购票,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目前,已有5.5万余名旅客通过小程序进行了自主身份认证,完成刷脸购票。
本报记者 李翕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