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岭论坛

愿更多“海菜腔”绽放时代芳华

龙敏飞

12月7日,正在加拿大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上,由国家一级演员、海菜腔传承人李怀秀、李怀福姐弟演唱的“海菜腔”悠扬高亢、热情欢快,响彻蒙特利尔会议中心,令全球嘉宾沉浸其中,让世界感受到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海菜腔”发源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湖畔,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十多年来,他们带着独特的“云南味道”,展现独特的“云南声音”,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美国肯尼迪中心……作为中国原生态民间音乐代表,他们出访四十多个国家作文化交流演出,将“海菜腔”传唱世界。

“海菜腔”能获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发力。一方面,传承人始终如一的坚守与努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据悉,在流行音乐风靡大街小巷的时候,“海菜腔”一度被视为“老土”而被年轻人抛弃,但倔强的李怀秀坚定认为“海菜腔”是彝族的文化瑰宝,誓要转变年轻人的观念,先后拜多位名师学艺,并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在2006年,彝族“海菜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红河州近年来加大对于彝族“海菜腔”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力度,并加强文化遗产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推广“海菜腔”,不断提升了这一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系统性保护里面,既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包括制度的部署与安排,更包括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都能像“海菜腔”一样走向世界,在更大更广的舞台上绽放,不少非遗正在陷入“人走艺失”的困境,很多非遗传承人找不到接班人……这对非遗保护来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彩云之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许多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印记,也是云岭儿女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灿烂瑰宝。对云南来说,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海菜腔”一样发光发亮,走向世界,就需要守正创新,一方面要传承非遗的文化内涵,寻找优秀的传承人;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内涵,让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此才能集聚起保护与传承的强大合力。

“海菜腔”的绽放,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这对其他非遗来说,也能带来现实的启示,那就是:要做好“必然性”的功课,等待“偶然性”的爆发,让更多非遗能够绽放出时代芳华,更好地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 报头

  • 筑牢平安基石 守护万家灯火

  • 为官当厘清“前”与“后”

  • “知不足”更要“改不足”

  • 多些善意 共渡难关

  • 下期介绍

  • 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

  • 愿更多“海菜腔”绽放时代芳华

  • 让更多中国品牌闪耀国际舞台

  • 不能盲目乐观还须科学审慎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