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鹏
近日,中国·永仁2023直苴彝族赛装节主题展演如期热烈举行。人山人海的赛装现场,别具特色的民族刺绣展演,让观众和游客在民族文化与视觉盛宴间,邂逅一场“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通过这一节庆活动,我们也管窥到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力发展彝绣产业取得的显著成就,在一针一线中,在变与不变间,绣娘们用双手绣出规模产业,绣出美好生活。
民族刺绣文化特色突出,蕴藏着很大的产业发展空间。近年来,楚雄州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化+市场产品+旅游体验+就业致富”发展新路径,走出了一条从“指尖艺术”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的新路子,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全州彝绣产业产值从2012年的0.2亿元增至2021年的2亿元,广大农村地区群众实现了就地就业,很多家庭因此提升了收入水平,过上了美好生活。其他如白族、纳西族、傣族等民族刺绣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
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刺绣产业面临的激烈竞争和新的需求。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四大名绣”之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等为数不少的地方名绣,维吾尔、彝、傣、瑶、苗等众多民族刺绣,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擅胜场的竞争格局,任何一个绣种想要突围而出,在全国、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随着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生活用品的需要更加多元多样,对刺绣产品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总体表现在高品质、潮流化、现代化、个性化上,这些都是在推动刺绣产业不断发展、做大做强中需要关注和思考的。
当然,面对新变化、新需求,我们也不能随波逐流,该坚守的要坚守,该革新的要革新,在变与不变中推动民族刺绣“走出去”,做大产业规模,绣出美好生活。
不变的是文化和特色。一种刺绣能够具有辨识度,在众多绣种中一眼就看得出来,关键在于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和凝聚而成的各种符号,这是民族刺绣产业发展的根和魂,绝对不能丢。在2022年9月27日开幕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很多地方展区普遍使用绣品作为展品,特色浓郁,与其他展品相得益彰,吸引不少游客观看,起到了较好展示地方成就与文化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坚守文化与特色,更要善于宣传、善于讲故事,不断丰富刺绣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增强民族刺绣产业发展的底气和底色。
变的是形式和产品。坚守的同时也要因时而变、应势而变,不然再好的东西也可能只是孤芳自赏,难以为人所知、为市场所接受。一位彝绣产业开发公司的负责人深有感触,她曾开发了一款彝绣包,但投放市场后反响不好,经过市场调研,发现是因为采用了大红的花朵绿色底,色彩过于鲜艳,民族味特别浓。民族文化产品要走向市场、走进大众,还是应该充分将市场需求考虑进来,与自身特色结合起来,实现民族元素世界表达、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开发推出更多符合市场口味、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