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2023年5月下旬,媒体记者走访多地调查发现,原本保障消费者权益、防止疾病传播的健康证,却在发证、使用和监管环节,均存在着盲区:有医院不体检直接收钱发证;外卖平台、餐饮企业等用人单位默许甚至配合从业者造假;体检备案信息未联网导致监管部门难以核查……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等五大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办理健康证。这是预防疾病传播、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必要之举。但从报道看,“假健康证”呈泛滥之势,多个城市均存在办理、使用“假健康证”的现象,这不仅架空相关规定,也给公共服务安全埋下隐患。
虽然没办法统计正在使用的“假健康证”有多少,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应该是个惊人数字。彻底清除这股弄虚作假之风,维护消费者健康权益,确保相关行业规范发展,相关部门有必要针对“假健康证”的泛滥刮一场治理风暴,同步建立健全各方参与的长效治理机制,使“假健康证”彻底消失。
首先,应该统一规范健康证。目前,旧版、新版健康证均在使用,其中旧版健康证最易造假,应彻底叫停使用;而新版健康证应统一规范管理,比如将医院体检信息联网备案,并增加扫码防伪识别功能,便于核验,让假证失去使用空间。其次,进一步强化各方责任。不但要强化商家、平台查验健康证真伪的责任,也要对监管部门更好履职尽责作出明确规定,未履行好职责要依法追责。同时,要公开健康证便于社会监督。对于餐馆、平台等主体,应在合适的位置以合适的方式公开员工新版健康证,方便消费者、监管方扫码就能查验真假。
使用“假健康证”的业者也不要心存侥幸。2022年,北京市对11家涉嫌违法的餐饮服务单位进行立案调查,对37名持有使用“假健康证”的人员予以行政拘留,已经显示出“法不容假”的态度。随着社会对“假健康证”问题的关注,各地执法部门对健康证明监督检查有望常态化,任何抱有侥幸心理的制假用假行为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及时刹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