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王洁 文/图
一大早,位于蒙自市北京路上的建设者之家刚开门营业,来自红河县垤玛乡的李小花就走进这里求职。
工作人员赵雪梅拿出招工信息登记表查阅后,耐心介绍餐饮店招工条件和待遇,李小花听后很满意。这天早上,建设者之家陆续接待了10余名像李小花一样的求职者。
蒙自市有外来务工人员10万余人,过去有部分求职者会在城区各交通主干道旁候工,给城市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带来隐患。为改善务工者找工难、企业招工难、就业创业无技能、务工人员权益无保障等状况,蒙自市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务工人员实现就业、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外来人口融入城市4个目标,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于2019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建设者之家,让四处游走的零工在这里找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建设者之家是集党务、劳务、技能培训、志愿服务、权益保障和民族融合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治理平台。平台建成后,由蒙自市人社局管理运营,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司法局、市卫健局等单位人员相继入驻,整合观澜街道青云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工作力量,助力城市基层治理,推动为民服务更精、更准、更细。
建设者之家建成之初,群众对平台的服务缺乏了解,导致服务对象不多。为解决这一难题,平台工作人员与入驻单位工作队志愿者、青云社区“大党委”的党员志愿者们多方联动,无数次穿梭在老红河影剧院、北大街、明珠路等零工易流动的地方,推介平台开展的业务,积极引导务工者回归阵地,不断规范劳务市场。
赵雪梅介绍,通过坚持到家政、餐饮、建筑等企业走访宣传,不断延伸服务触角,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环卫工人、社群居民自主来到党建引领下的多元治理服务阵地共享服务。
环卫工人老陈负责红惠园小区(昭宗路段)至北京路一家超市外围道路所辖绿化区域的环境保洁。他原是司机,从石屏来到蒙自已10余年,在怡龙苑买房安家,因为年纪大了,便选择在家门口做环卫工作。
“干我们这一行,平时总是一身汗,要乘凉避雨,到建设者之家最方便。”清扫完外围草坪的垃圾和树叶,老陈擦擦汗、放下工具,边说边走进大厅,准备接点水带着,继续到下一个区域清扫。
王丽军曾是军嫂,目前在建设者之家公益性岗位上工作,转业在州级机关工作的丈夫很支持她做公益事业。“这里的工作很小很细,服务也很多。小到提供开水、应急药品、微波炉服务、问询、劝导、手机充电、休息、纳凉,细到理论宣讲,办理小额创业贷款申请、养老资格认证、退役军人优待证、技能培训等,在帮求职者找到工作的那一刻,真是无比欣慰。”
截至今年8月,建设者之家累计登记用工企业5112家、提供岗位8.9万余个,登记务工人员9341人;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引入8家劳务公司、13家培训机构。结合地方产业、企业生产发展需求和劳动力就业意愿,开展茶艺、家政、电商等培训177期6509人次,开展点对点、一站式输出劳动力265批26597余人,让务工者实现“出家门就能上车门,下车门就能进厂门”。
今年1月,建设者之家护航城市新主人蒙自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典型案例,荣获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秀案例二等奖。
以建设者之家为缩影,蒙自市近年来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着力培树建设者之家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全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在主城区布局2个建设者之家,建成辐射各乡镇(街道)的9个建设者就业小站,全方位为城市建设者提供暖心服务,打造众创共治“双向奔赴”的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