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规范方能行远
《人民日报》:“没错的”“上链接”“还剩最后3单”……在不少电商直播间里,总能见到、听到类似的“直播捧哏”。从某种程度上说,“直播捧哏”是电商直播行业持续发展衍生出的一种细分职业。然而,有些“直播捧哏”会“逼单”,通过附和主播来营造价格低、库存少的氛围,催促用户赶紧下单。此外,有的直播间还有“职业弹幕人”。他们通过跟播互动、刷虚假好评等增加人气,制造商家商品好、销量高的假象,诱导消费者非理性下单。诸如此类问题,亟待整改规范。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针对网络直播尤其是带货直播的政策法规。依法加强电商直播管理,整治不正之风,惩治不法勾当,才能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夯实基础。此外,随着网络消费市场新模式新业态不断衍生,也有必要针对新情况新变化及时完善规则制度,回应现实问题。网络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也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共治。监管部门应认真履职尽责,商家则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强化自律,诚信经营。当然,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如此,直播带货就能在欣欣向荣中行稳致远。
让课后服务乘“数”而上
《光明日报》:近年来,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课后服务覆盖率稳步提升,很大程度缓解了“三点半”难题。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同地区课后服务发展不均衡,服务内容供需不匹配,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亟须换一种全新打开方式,依托新理念新模式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使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叫好又叫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近年来,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实时渲染等新兴技术蓬勃兴起,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新模式方兴未艾,并已开始进入学生日常学习。数字技术对课后服务的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将引领课后服务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乘“数”而上,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课后服务中的新动能作用,共同将课后服务这项大改革扎实向前推进,真正将课后服务打造成推动学校发展和提升育人质量的助推器。
本报记者 朱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