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
日前,云南省工信厅公布了全省首批10处省级工业遗产名单,包括昆明钢铁厂、石龙坝水电站、凤庆茶厂老厂区、易门铜矿、云南水泥厂立窑、开远发电厂旧址、大理州纺织厂、下关茶厂等。
首批省级工业遗产认定申报范围为在全省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保存状况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工业遗存。此次入选的10处省级工业遗产在我省工业发展中都曾发挥重要作用,如今,它们的地位已不同以往,辉煌纵然褪去,但在历史篇章里、人们的记忆中,它们依旧可以发挥另一种功能,体现其价值。
工业烟囱、红砖厂房、空旷车间……这是多数人对工业遗迹的认识,曾经热火朝天搞生产、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被改写,一些工业遗迹可能显得静默而荒凉,这是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所必经的过程,而工业遗迹的保护与开发也是城市发展必然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保护聚焦的是工业文明的价值本身,开发要解决的是历史内涵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如何开发和保护工业文明留下的这些宝贵资源,云南本地此前已有一些探索和经验。以昆明创库为例,其前身是昆明机模厂的生产车间。昆明机模厂成立于1958年,当时是生产模具的工厂。上世纪90年代末,昆明机模厂逐渐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开始缩减生产。没多久,政府号召“为保护环境,昆明主城区重工企业搬迁至二环外”,昆明机模厂陆续搬迁,许多厂房由此闲置下来。而后,这里迎来了一批艺术家,厂房车间成为了他们的工作室、设计室,“创库”成了这里的新名字,画廊、酒吧、餐厅随之而生。车间厂房曾是生产的重要空间,在历史岁月中,生产停止或者厂址迁走,并不会让其具有的空间价值消失,通过艺术改造,类似创库这样的“工厂车间”转而成为公共空间,以新的定位吸引各类人群,从而发挥其价值。
其次,一些老厂区具有重要的工业文明的历史价值,针对此类资源,就应挖掘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发挥其教育功能。以云南纺织厂为例,其华丽转身为云纺文创园后,成为昆明年轻人喜爱的休闲娱乐文化场所之一。在这里,曾经运转不停的纺织机器,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创意展品;曾经工序严密的生产车间,成了中小学生课外研学实践基地,展示着一朵棉花到一匹布的“奇妙旅程”。机器静止了,但历史并未凝固,并未消逝,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挖掘,对工匠精神的再现,这些老厂区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北京有798、成都有东郊记忆,各地都在探索实践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将其作为文化创意生活领域的新晋力量。可以看到,在工业发展进程中,一些产业和工厂在变迁中,身影会远去,淡出历史,而其宽阔的空间依然留存着人们的共同记忆,它们不作为生产空间,但可以成为社会公共空间;又或转型成为另一种业态,集创意、文化及现代服务业于一体,古老的建筑承载起另一种使命,向今人讲述历史,延续它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