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滨 通讯员 向勇 唐丽仙
近年来,姚安县紧扣宜居、宜业的发展目标,持续改善移民村人居环境,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通过绿化美化增添底色、产业化富群众,移民村面貌焕然一新,移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两年来,全县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2.1亿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约1.2亿元,涉及8个水库移民村和2个移民产业,惠及水库后期扶持移民8139人。
因村施策显特色
移民村焕然一新
近日,记者来到姚安县徐官坝社区杜家屯组移民村,这里的道路平坦干净整洁,农房前后的小花园、小绿植错落有致,村民活动广场上充满欢声笑语。
20世纪50年代以来,姚安县建设了洋派、白鹤、胡家山、红梅4座水库,数千名库区群众响应号召,搬迁至栋川、官屯、弥兴、光禄等地,建设移民安置村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移民村庄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大潮,基础设施不足、房屋破旧、巷道脏乱。为解决这些问题,姚安县抓住乡村振兴与国家对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机遇,开展建设“美丽家园·移民新村”整县推进示范工作,提升移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2年以来,姚安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立足移民村自然环境、发展状况等优势,规划建设移民新村。
在杜家屯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中,当地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统一规划建筑风格,采取补助到户的方式,鼓励群众自行修复老房子、老巷子,成功保留了70年前历史记忆的特色巷道和“大五架”结构房屋原貌,在共建宜居和美家园的同时留住乡貌、记住乡愁,建设有历史记忆的“农村社区型”移民新村。蜻蛉河边的地角村委会板桥村打造山水田园型村庄,洋派水库生态旅游景区周边的官屯社区张家坡村民小组建设休闲旅游型移民新村,而小村、山脚、谢家湾、新华、钱湾5个村则打造生态宜居型移民新村。
“外村人都夸咱村美得跟画一样,村里的闲置破旧房屋也变成了商务小院。”栋川镇地角村委会板桥二组组长王占玉对自己生活的这个“山在眼前、林在眼前、幸福在面前”的宜居和美村庄充满了自豪。
农文旅融合发展
移民宜居又乐业
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宜居作为移民村振兴的前提和保障,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移民发展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把移民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美丽家园·移民新村”。
宜居与乐业并重,通过充分挖掘移民村特色文化、生态等资源禀赋,走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用移民创业就业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投资建设的颐居酒店营运以后,光禄古镇住宿、餐饮等旅游要素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特别是五一、荷花节期间,客房都是满的。”光禄古镇颐居酒店负责人杨梅介绍。
产业发展项目还带动了移民就近就业。“在花卉大棚打工,工资每月按时发放,水库移民还能享受劳务补助,比外出打工好多了。”在滇耘花卉务工的移民郑有花说,就近就业既能照顾家里,又能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目前,该县利用移民后期扶持、农业、乡村振兴、水利、人居环保等资金建设了颐居酒店、花拍中心、小蚕共育室,培育出水果种植基地与农家乐、民宿等产业主体,其中规上产业项目5个。产业渠道的拓宽让移民就业增收有了保障,8139名库区移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曾经的安置村,如今蝶变成了移民群众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