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林间已响起脚步声。38岁的护林员王强背着望远镜和采样瓶,踏着泥泞开始日常巡护。今年,是他守护这片50887公顷“绿色宝库”的第7年。
“巡山看似枯燥,实则充满惊喜。”王强回忆起某次追踪异型兰时,与眼镜王蛇的惊险相遇。他与同伴屏息静立,目送毒蛇游走后,在蛇迹旁发现了绽放的异型兰。“成功拍下珍贵画面时,连汗水都带着甜味。”王强的话语里透着自豪。这份“甜”源自他们对森林的执着守护。他们攀越险峰采集数据,研读专业书籍提升技能,如今已练就火眼金睛——观叶辨珍稀植物,察迹识重点动物。
这份坚守也获得了自然的馈赠。护林员赵永华发现香椿的独特价值——既能改良土壤又具经济价值,且其特殊气味可避免野生动物侵扰。他带领村民发展香椿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2024年,保护区周边已有150户农户种植香椿,每亩香椿可增收4500元。
目前,沧源县共有121名专职护林员,他们用脚步丈量这片栖息着124种珍稀动物、92种濒危植物的土地,守护着亚洲象、穿山甲等珍稀物种。晨露晚风里,虫鸣兽啸中,这群生态卫士以日复一日的坚守,在祖国西南边疆筑起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云县爱华镇河中村,黄竹林自然保护区的山峦连绵起伏。叠翠的群山中,一个身影年复一年地默默穿行,以青山为家,以林海为伴,他就是53岁的守山人普朝兴。
晨光熹微,普朝兴便已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后,他就踏上了一天的巡山之路。黄竹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6799.5亩,他管护的范围为3037.5亩。”普朝兴熟悉这片山林的每个角落。
普朝兴与这片大森林的缘分,始于2014年。当时,黄竹林自然保护区核定护林员仅2名,其中一人因家庭情况离职,岗位空缺长达一年,却迟迟找不到合适人选。经过村组干部多方走访、反复做思想工作,2014年5月,普朝兴成为临沧澜沧江管护局黄竹林片区的护林员,自此开启了他的守山生涯。
守山护林的日子充满艰辛。普朝兴不仅要完成日常巡护,还要时刻警惕森林火灾隐患,密切留意非法砍伐、偷猎等破坏生态的行为。他还是保护区的义务宣传员,闲暇时,他会走进周边村寨,向村民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耐心讲解保护生态的重要意义。
在这片林子里,危险无处不在,毒蛇、蚂蟥时常出没。而最让他心有余悸的,是两次与熊的惊险遭遇。“其它动物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熊不一样,会主动发起攻击。我工作这些年,见到熊10多次,最多的一次看到4只,两大两小。”回忆起与熊对峙的场景,普朝兴仍心有余悸。
寒来暑往,普朝兴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在他的悉心守护下,11年来,责任区内从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护林员工作又苦又危险,但既然选择了,我就有责任把它做好。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守护好这片森林。”普朝兴语气坚定地说。
普朝兴,这位平凡的守山人,用不平凡的坚守,诠释着对自然的热爱与责任,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李彤 李春林 吴沛钊
通讯员 郭兴筌 窦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