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百万医疗险”“百万意外险”……当前,互联网保险凭借“低门槛、高保障”的标签迅速崛起,成为大众风险管理的新选择。这些动辄以“百万”为单位的保额数字,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消费者点击购买。
但细究条款后才发现,看似诱人的保额往往暗藏玄机:部分产品将住院津贴、特定疾病保障等分项保额简单相加,拼凑出“百万”数字,理赔时则设置苛刻条件,实际赔付金额大打折扣。此类“数字游戏”折射出互联网保险营销的扭曲逻辑——用高保额吸引流量,以复杂条款规避责任。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部分互联网保险平台将低价引流作为核心策略,却忽视了保险产品服务和保障的本质属性。
互联网保险乱象的根源,在于行业“重营销、轻服务”的畸形发展模式,以及监管的滞后。一方面,部分保险公司将互联网渠道视为快速获取客源的流量入口,过度依赖算法推送和低价策略,导致产品设计偏离风险保障初衷。另一方面,线上销售的去中介化特征,使得消费者难以获得专业咨询和条款解读。此外,现行监管规则对互联网保险的创新边界、销售流程、信息披露等缺乏精细化约束,也给违规操作留下了空间。
让互联网保险回归保障本质,需多维度构建规范体系。应加快制定互联网保险营销负面清单,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违规平台实施联合惩戒。保险公司需强化产品设计和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确保消费者充分理解保障范围与免责条款。还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保险产品进行分级评估,帮助消费者识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