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顺
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在深夜收到AI辅导员推送的就业意向问卷;重庆大学“润欣”系统为理工科学生量身打造“科技报国”主题案例库……随着多所高校引入AI辅导员,高校思政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而静谧的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价值观培育之中,不仅契合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
从北京交通大学的实践来看,AI辅导员的最大亮点在于成功破解了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该校智慧思政平台发起的西部就业调研,在短短半小时内便获得了较高阅读量,并有254名学生即时提交心得。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使教育者能够迅速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系统能自动识别出32名具有明确赴西部意向的学生,为后续精准辅导提供了准确路径。这种“广泛撒网—精准收网”的工作模式,正是精准思政理念的技术化体现。
重庆大学的探索则展示了AI在价值观引导上的独特魅力。“润欣话红岩”智能体将10万余字的红岩英烈书信转化为可交互的教育形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使红色教育更加生动鲜活。该校提出的“兴趣图谱与认知水平双维度评估”,通过分析学生的图书借阅偏好、实验室使用记录等行为数据,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匹配个性化的教育内容。这种将宏大叙事细化为个性化认知图谱的能力,是传统思政工作难以比拟的。
然而,技术赋能的同时,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AI辅导员能高效识别行为特征,却难以替代真人教育者完成价值观的翻译工作。当系统向偏好技术研发的学生推送“东部高新技术企业服务西部生态治理”案例时,真正打动学生的,往往是在辅导员组织的校友分享会上,工程师讲述自己如何用无人机技术改善牧民生活的动人故事。这种将国家战略转化为个人成长参照系的能力,始终是机器难以复制的教育艺术。
南昌工程学院的实践从另一角度提供了启示。尽管其开发的AI辅导员系统已处理超8000次学生咨询,但学生仍会为一句“缓考不影响评优,但要好好准备”亲自前往办公室咨询。这恰恰说明了真人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政策条文转化为有温度的人生对话,这正是当前AI技术的短板。
技术赋能的终点并非替代人类,而是回归“人的温度”,回归思政教育的本质。重庆大学通过“数据驱动—智能研判—精准干预”机制识别学业困难学生后,必然跟进辅导员的一对一谈心;北京交大在AI锁定意向学生后,立即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专项辅导。这种人机协同模式恰似精密的医疗系统,在AI处理标准化事务的基础上,辅导员得以专注于开展有价值引导力的深度交流。在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赋能教育的可能,更是一个永恒的真理:教育的终极力量,永远源自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精神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