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普尽普”促“应保尽保”
《人民日报》:文物普查属于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要求。只有坚持“应普尽普”“应查尽查”,尽快摸清摸透文物“家底”、点亮文物“坐标”,才能让更多文物得到身份确认、获得保护认可,实现“应保尽保”。加大文物发现力度,也有助于为后续开展抢救性修复、预防性保护提供支持,更好守护文物的安全与健康。从革命旧址到历史地标,从古村故城到水下遗存,从山水环境到文化景观,文物普查工作将散落的文明碎片汇集成文物“家谱”,串联起历史经纬,为我们汲取文明智慧、传承文化根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重要参照。坚持“应普尽普、应保尽保”,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必能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弘扬生态文化 共护绿水青山
《光明日报》:生态文化在实践中锚定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锻造了多条转化途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璀璨的华夏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等创新生态文化体验方式,让生态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如四川省剑阁县翠云廊古柏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行道树群,现存古树7000余株。当地政府出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范,建立古柏保护示范小区,同步打造生态游憩空间,积极探索人树共生示范试点。当生态遇见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必将焕发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光芒。以生态文化为桥梁,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共护绿水青山,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为世界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生态文化实践路径。
本报记者 王世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