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学管理效能不仅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双融双促”即党建与业务融合、教育与产业融合,其理念深度契合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为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思想依据。
深化党建与教学融合,强化思想引领。党建工作是高校办学治校的重要政治保障,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双融双促”视域下,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高校的教学和管理优势,有助于培养更多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道德情操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深化党建与教学融合,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革新思想观念。高校需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思想教育,采用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使其充分认识到党建与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高校教育工作者树立“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理念,使党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创新工作机制。高校应成立党建与教学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教务处、各院系等部门共同参与,统筹协调,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明确整体目标、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解决教学管理问题,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管理合力。三是充分发挥党员示范效应,设立党员教师示范岗,鼓励党员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推动科技与教学融合,重塑教学生态。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能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推动教育范式革新,延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驱动科研范式变革,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方法和工具;有利于适应人才竞争态势变化,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推动科技教学融合,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高校应建立集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生成绩管理、教学评价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推动教学管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作用,收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并进行分析、挖掘,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明晰学生学习困难,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二是保障科技应用的硬件和软件需求。高校需要加大对科技教学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和升级硬件设备,如建设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等;加强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开发和引进各类教学管理软件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活管理效能。“双融双促”理念为新时代高校持续深化改革、提升综合实力提供了重要指引。高校需抓住机遇,通过创新机制实现教育与产业协同,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支持和引导。“双融双促”视域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需完善党建参与机制。考察教师的政治素养、师德师风等,确保新入职的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师风师德。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将党建工作纳入评价指标,考核教师的课程思政参与情况、学生党建活动指导情况等。另一方面,需优化师资培养模式。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师资培训基地,定期选派优秀教师进入企业,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生产运营等环节,以丰富教师经验,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等进入校园,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开设讲座、指导实践课程等多种方式,推动高校教师与企业人才双向交流与互动。除此之外,还需要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教学质量、教学创新、学生满意度等多个指标纳入教学评价机制。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全面、客观、系统地评价教师教学成果,促进教师重视教学工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在双融双促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效能提升绝非孤立命题,需要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师资建设协同共振。三条路径相互交织,共同发力,构建起高校教学管理效能提升的立体网络。展望未来,高校需以更高站位,深刻把握双融双促的内涵,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将科技潜力转化为育人实力,将师资活力转化为管理效能,方能在教育变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书写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