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实践来看,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实施。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理想信念,增强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从政治素质层面对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理想信念是师者之魂,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健全教师常态化理论学习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统筹各级各类党校,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轮训,增进广大教师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建引领。要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训工程,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师范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重视在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留学回国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中发展党员,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的组织生活制度,把他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道德情操,提升教师队伍师德修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从道德层面对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一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在教师聘用工作中严格考察把关。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资格准入、职称评定、项目申报、评优评价等的重要要求。二要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核心内容,使教师深刻理解其内涵意义,做到知行合一。要将师德师风与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开发教育家精神的相关课程教材。三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遵守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履行教师职责,恪守新时代教师职业准则。坚决抵制学术不端,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四要做到对师风师德违规“零容忍”。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育系统巡视和督导的重要内容,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育人智慧,提高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中的能力要求。一要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体系。“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尤其要重视师范生的培养,推动教师职前培训与事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实现教师育人工作的筑基提质。通过体系建构,深化教师对育人规律的把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育人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挖掘学生潜能,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活力。还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在育人实践中涵养育人智慧、提升育人本领。二是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主动应对新技术变革,化被动为主动,着眼未来培养人才。引导教师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学、科研,探索新教学模式,改良教学方法。还要引导他们开展跨学科研究,适应当前交叉学科发展趋势,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教育和研究能力。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躬耕态度,加强教师队伍职业素养。“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从职业素养层面出发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一要建立教师职业发展体系。通过搭建“培训—实践—研究”的联通培养体系,建立覆盖教师全周期的职业发展体系。要系统优化高校教育资源、教育网络和数字教育平台,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帮助他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养成勤学笃行的学习态度,要着力培养教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气。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术活动,掌握学术前沿发展动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二要建立职业操守体系。继续推进“四有”好老师培训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教师师德档案管理系统,构建以“学生评教”为基础,以“同行互评、社会监督”为补充的教师师德评价体系。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仁爱之心,坚定教师队伍职业信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从职业信仰层面出发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一要构建教师职业认同生成机制。通过针对性培训,引导教师完成教育使命,帮助他们了解自身教学动机,制定职业规划,追求个人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引路人。要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体会付出与奉献带来的满足感,从而加深职业信仰。二要建立师生沟通平台。让教师通过该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教育需求的精准识别。通过定期举办“师生面对面”等活动,构建师生共同在场的教育场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将仁爱之心从职业规范升华为职业信仰,实现教育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升华。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弘道追求,拓宽教师队伍格局视野。“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从格局视野层面出发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一要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革新动能。鼓励教师关注国际教学的最新理念、最新技术和最新成果,以及参与国际课程设计,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实现教学模式创新。二要培养教师的科学思维,提高专业认知能力。要培养教师的辩证思维、大局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帮助他们掌握所教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能够分析与解决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三要增进教师对国际文化、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提升跨文化教学能力。实施典籍研读工程,系统提升他们的文化阐释能力,建立国际教育研修体系,加快建设跨文化交际案例库。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