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丰
高校校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探寻其育人路径意义重大。高校校史文化是大学发展历程中沉淀的精神宝藏,记载着学校的过往、师生的奋斗历程与学术的传承脉络等,深入挖掘其价值与路径,能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助力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与高尚的品格。
高校校史文化的育人价值
感悟历史精神,传承高校文化基因。当学生全身心沉浸于校史文化的浩瀚海洋,能真切领悟校训背后蕴藏的宝贵精神,切身感受独特校风营造的浓厚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史文化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将更具时代特色。在此进程中,校史文化可化作汩汩涌动的精神泉源,悄然浸润着校园。当青年学子将校史文化镌刻进生命肌理,将推动其以躬身力行浇筑学府的未来图景。同时,这种文化烙印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明灯,鼓励其秉持着母校赋予的智慧烛照与精神风骨,在时代浪潮中续写母校的荣光。
追寻集体记忆,赋能思维素养提升。高校作为育人育才的主阵地,其命脉始终与家国兴衰同频共振。那些荡气回肠的校史故事,不仅能淬炼学子“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集体荣辱观,更可以让他们体悟到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共生关系,在血脉中植入家国担当的基因密码。此外,校史典籍所载的学术星火,往往能彰显出一代代有为青年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为点燃后来人实践热忱的强劲引擎。当青年学子翱翔于科研攻坚、教改先驱的智慧长河,那些熠熠生辉的里程碑事件,可指引学生从前辈们身上获得更加多元维度审视问题的启迪。
高校校史文化的育人路径
以体系构建为先导,优化专业融合框架。高校校史包含大量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把这些融入专业课堂,能让教学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例如,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可以讲述学校在该领域的重要科研突破、学术成就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科研历程和创新精神;在文科专业课程中,可以讲述学校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传统、思想贡献,校友在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的事迹等。此外,还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项目实践活动,搭建专业融合的实践框架。以历史专业为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史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历史研究方法、提高文献分析能力;对于设计专业,教师可布置以校史元素为灵感的创意设计作业,既促使学生形成对校史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又锻炼其创新思维和设计水平。
以资源整合为纽带,深化文化实践场域。高校可建立“校史资源数据库”,把校史档案、老照片、影音资料、校友故事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电子资源库,以改变校史资料分散、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将碎片化的校史资源转化为系统、立体的育人素材。高校还应与地方档案馆、博物馆、校友企业等外部机构开展合作,挖掘更多与校史相关的补充资料,进一步丰富校史文化的内涵。高校应鼓励学生社团开展更多基于校史文化的活动,如在文化节打造“流动校史展”,于校园各个角落展示校史文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校史文化专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校史故事等。
以协同创新为保障,凝聚长效育人合力。高校要整合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校史馆等部门的资源,构建“课程教学+学生活动+资源保障”三位一体的育人矩阵。教务处负责把校史文化编入学科课堂,学生处策划校史主题社团活动,图书馆与校史馆提供文献与场地支持,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高校可联合地方政府打造校史文化研学基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校史与地域文化的交融;携手企业挖掘校史相关的产学研合作案例,通过共建实践项目,将校史文化转化为创新动力;借助校友网络,邀请杰出校友参与校史编纂、开设主题讲座,用他们鲜活的个人经历诠释校史文化的时代价值。高校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校史文化传播,与媒体合作制作校史纪录片、开发校史主题文创产品等,以扩大校史文化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YB03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