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前沿观察

依托人工智能翻译技术 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孙峰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新时代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课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当前,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跨语言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依托这一技术,我们能够更高效、更精准地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新“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模式,突破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壁垒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但语言差异始终是国际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崛起,将重塑跨文化传播的格局与面貌。为了推进这一技术的纵深发展,一方面,要加快人工智能语料库建设,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与精准度。大量的信息以不同语言为载体,人工翻译已难以满足快速处理海量多语言信息的需求。人工智能翻译的效率远高于人工翻译,成本却大大低于后者,为大规模文化输出提供了技术支撑。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翻译的重要资源,其构建质量直接影响着翻译质量的高低。因此,应加强多领域、多语种的高质量语料库建设,使人工智能翻译技术能迅速处理大量文本,让信息在不同语言使用者间快速传播,推动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共享。另一方面,要聚焦多模态融合技术应用,拓展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边界。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突破单一文本翻译的限制,向语音、图像和视频等多模态领域延伸,智能语音助手、聊天机器人等交互式应用,将成为“中国故事”传播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字+声音+画面”的立体传播模式,大大丰富了“中国故事”的表现形式,使得中国丰富的文学作品、学术文献和影视娱乐等文化内容,能够迅速跨越语言障碍被更多人接触和欣赏,从而进一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和文化创造力。

创新“中国故事”讲述的新路径,构建全球文化传播新生态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构国际传播格局。当前,“中国故事”的传播面临跨文化认知差异、叙事形态单一和传播效能衰减等多重挑战。推动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与“中国故事”传播的深度融合,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技术选择。依托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传播,可通过多种路径展开。

首先,立足“中国故事”讲述的文化典籍根基。中华文化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价值观,而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出现,则为这些经典文献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其高效、精准的多语言转换,还能通过自动生成注释、补充历史与文化背景知识等功能,帮助海外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突破了传统翻译中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壁垒,以流畅自然的译文形式,将中国经典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全球受众。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更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更多人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全球化再诠释的方式,正在逐步拉近东西方文化的距离,推动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其次,推动当代文艺作品的跨文化“破圈”。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为当代文艺作品实现跨文化“破圈”提供了有力支持,它能快速且精准地将作品翻译成多种语言,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够接触到。部分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小说,借助人工智能翻译,能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传递给全球读者;对于现代诗歌,人工智能能准确翻译其意象和韵律,使外国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力量;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也因人工智能更加高效准确,可让更多国际观众了解中国当代的影视文化。由此可见,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

再次,强化社会现实的真实呈现与价值传递。“中国故事”不仅是对历史与文艺的叙事表达,更是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真实写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量新闻报道、纪实文学等内容得以快速且精准地翻译成多种语言,进而将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实际情况传递给全球受众。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中国的文化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发展成果。在乡村振兴领域,有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报道,通过人工智能翻译技术被广泛传播,从而向全球展示中国在推动共同富裕上的努力与成就;在环保和公益主题的内容翻译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准确传达其中的价值理念,从而引发国际社会对相关议题的关注与思考。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翻译技术还促进了不同国家在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经验交流,各国可以通过分享成功案例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共同探讨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方法,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兴起,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技术创新,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应对挑战,以坚定自信的精神弘扬中华文化。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本文系黄山学院2020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他者’的‘中国故事’:谢福芸《旅华四部曲》研究”(项目编号:SK2020A0478)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依托人工智能翻译技术 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 互联网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重构研究

  •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

  • 构建青少年体育管理协同机制

  • 数字政务服务中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制研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