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成德 苏凤启
课程思政属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其肩负着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相融合的重大使命。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走向,创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内容革新:构建动态化价值传递体系。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思政教学应冲破教材文本的静态局限,构建“理论+实践+热点”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其一,从专业课程出发,深入挖掘学科知识当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把科技创新提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等国家发展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思政元素和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其二,要善用互联网资源,创建动态更新的思政案例库和红色资源库,让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其三,利用短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手段,把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可视化的教学资源,营造出沉浸式的教学场景。例如,在历史类课程中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革命历史场景,让学生置身于革命先辈的奋斗年代,从而增强价值传递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模式创新:打造交互式学习生态系统。传统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不再符合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特征,应构建“线上预习—云端研讨—线下深化”的混合式教学循环体系。在课前阶段,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提供预习资料以及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行开展学习活动;课上环节,按照线上学习状况来作重点讲解,再利用弹幕互动、在线投票、分组辩论等手段实施即时互动,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后环节,借助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来创建师生交流平台,激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并提出疑问,教师及时作出回应和指导。另外,采用项目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形式,构建起跨校、跨学科的线上思政学习共同团体,促使价值认知朝着行为实践转化。
师资赋能:培育复合型育人队伍。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力量,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互联网时代,应推行“双能提升”工程,即全面提高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设计水平。一方面,开展专门的技术培训,让教师学会运用在线教学平台、多媒体制作软件以及数据分析工具等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如通过专题培训、学术研讨和实践研修等形式,加深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领悟,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建立校内外协同培育机制,邀请思政名师、行业专家开展联合教研,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塑造教师发展数字化平台,利用智能分析系统给教师提供教学诊断和改进意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成长途径。
评价重构:建立多元化评估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重构的重要保障,要构建“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社会性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型,从各方面评估教学效果。其一,重视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如通过在线学习数据、课堂互动表现、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等,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其二,重视强调学生在知识学习、价值塑造等方面的进步幅度的增值性评价,如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成长轨迹作纵向比较。其三,重视包含企业、家长等多元主体的社会性评价,从实践应用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教学成果展开评估。其四,开发思政教育成效智能评估系统,凭借情感计算、语义分析等技术来量化价值塑造效果,形成动态反馈机制,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互联网时代给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下一步,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探索与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努力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成长经历系列采访实录在思政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5GXSZ005YBM)、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瓯江青年专项课题“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一体化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