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在体教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管理协同机制的构建已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全面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这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与方向指引。在此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管理体系正面临深刻变革,体教融合在为青少年体育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暴露出体制建设不完善、部门协同能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等问题。如何在当前的政策环境和社会需求下,构建科学高效和适应时代要求的青少年体育管理体系,成为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点所在。
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意愿。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实施主体,学校要从制度层面着手,通过明确奖惩措施、设立积分制度等方式,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要加强意识引导。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和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体育教育和健康理念的宣传力度,不断深化学生对体育重要性的认知,让其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切实感受日常锻炼给个人身心健康带来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其次,要加强体育文化氛围营造。学校要通过举办趣味性的课外活动和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提升体育活动在校园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规律的运动习惯,从而推动形成校园内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再次,要加强兴趣导向。通过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与选修课程,让学生们有机会尝试更多不同的体育项目,从而逐步培养其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习惯。此外,要加强多方体育协作网络的构建。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家庭培训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对体育的刻板印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环境。
打造多元体育课堂,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日常课堂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明确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首先,要设计科学的体育课程制度。要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确保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合理安排课外教学活动的内容,充分保障学生的运动时长,也要持续优化课程结构。可将学生群体按照年级、年龄、特长等不同维度进行划分,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推动系统化、多层次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其次,要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和各级学校要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完善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持续改善校内体育教学和训练场地,在保障学生运动安全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优质的运动环境。同时,要完善教师队伍的发展培养体系,注重教师创新教学能力、专业教学素养的建设,鼓励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多元的教学方式,切实推进体教实践的深度融合。再次,需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在结合课程改革实际的基础上,应完善评价标准的制定,定期开展教学效果检查,及时反馈现存问题,持续优化和改进课程体系,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学校竞赛体系,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的积极性。首先,要明确体育赛事参与方向。明确体育赛事的长期规划与布局,保障体育赛事的稳定与长期发展;从申办、组织、后勤等多个维度形成相应的执行标准,确保赛事的有序进行。其次,要丰富比赛类别与项目。通过多样化的竞赛形式,提高竞赛项目的影响力与覆盖面,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群体参与其中。再次,要优化竞赛评价体系。在充分贯彻育人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对竞赛体系进行持续的检测与评估,并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