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 曾稆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成为文旅发展的重要宝藏。近年来,文山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文化为灵魂、以开放为策略,不断探索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旅居云南 好在文山”的文旅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文山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打造民族节庆品牌,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文山州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打造“节庆+”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一是激活传统节日活力,打造跨民族共享平台。深入挖掘花山节、三月三、花脸节等传统节庆文化内涵,在传承发扬斗牛、芦笙舞、山歌对唱等传统民俗的同时,创新融入拳击比赛、音乐会等现代元素,使传统节庆焕发新活力。2024至2025年春节期间的100余场花山节系列活动,吸引200余万各族群众和游客参与。二是增强节庆赋值能力,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创新“节庆+”模式,赋予民族节庆强劲的文旅经济与社会驱动力。2023年以来,通过国门文化节、坡芽情歌节、音乐节等节庆品牌,发展出“节庆+旅游、经济、研学、体育”的多元文旅发展模式。三是拓展节庆辐射效应,构建文旅共享网络。马关县“世界花山·情满马关”“世界花山·田园马关”等系列花山节节庆活动,邀请越南代表团同台演绎苗笛《森林回响》等节目,中方斗牛与芦笙舞交相辉映,几十支巡游队伍引爆边境狂欢,成为中越文旅合作的典范。
用好非遗资源,唱响民族文旅融合发展之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文山州立足“坡芽歌书”、壮剧、芦笙舞等丰富的非遗资源,唱响了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交融发展的新歌。一是非遗品牌化,打造民族文旅核心IP。文山州聚焦国家级非遗“坡芽歌书”这一金字招牌,通过精心策划“中国坡芽情歌节”暨“陇端节”活动,使其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吸引八方游客的文化磁点。二是非遗体验化,构建沉浸式文旅场景。文山州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向深度互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游客的感官体验与亲手实践中。游客可以在广南县六郎城村铁皮石斛非遗传承馆DIY石斛口红与手工皂,体验石斛美妆品,观摩非遗工艺制作的石斛产品。这种“可触、可做、可感”的模式,使非遗技艺的魅力在参与中深入人心。三是非遗联动化,拓宽交流与价值维度。文山州对内,依托“彝族葫芦笙舞”“女子太阳山祭祀”等非遗项目,举办展演与节庆活动,各民族文化在“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席”中交流互鉴,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对外,非遗成为跨境合作的媒介。在中国马关中越民歌会、文山与越南河江省文旅推介会上,壮族《纸马欢歌》等非遗歌舞精彩纷呈,架起“民心相通”之桥。
开发文创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文山州立足民族文化沃土,以文创产品为纽带,在传承非遗技艺、促进民族交融、带动经济发展中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一是深挖民族符号,打造特色文创产业链。文山州将民族元素转化为兼具美学价值与市场活力的文创产品,马关县民族服饰创业园通过整合壮、苗、彝等多民族刺绣技艺,开发出民族娃娃、时尚手包等60余种产品,文旅经济产值增效明显。二是创新节庆场景,激活文旅融合新动能。文山州构建起“节庆+旅游+产业”的三链融合模式,以文化体验撬动文旅消费升级。2025年“国门花山节”吸引3万余名越南游客入境体验中国年味;“文山·睦邻”中越边民大联欢以歌舞、美食为媒,深化跨境文化认同,节庆驱动的文旅消费取得明显成效。三是推动三产联动,拓展文旅强村富民新路径。广南县六郎城村围绕铁皮石斛非遗技艺,建成400余亩种苗基地和1000余亩种植区,开发石斛盆景、口红、护肤品等衍生品,年增收超千万元,实现“不与粮争田”的绿色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老山干部学院、中共文山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