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思政讲堂

打造边疆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杨加方 王国强

近年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滇西大”)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以服务区域振兴为导向,构建“思想引领强根基、协同融合拓路径、五育并举育新人”的特色育人体系,积极为边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激活红色资源与非遗技艺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的建设者贡献更大力量!

聚焦边疆特色,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一是突出政治引领,筑牢育人根基。坚持党对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和马院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运行机制。深刻把握边疆思政工作特殊性,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深化价值认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必修课,挖掘“普洱茶产业脱贫”等30个本土思政案例,强化师生“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的使命担当。二是突出协同融合,创新育人路径。首先是构建“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整合党政领导、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及管理人员力量,打破育人壁垒;其次是强化“双课堂”联动:守牢思政课程主渠道,拓展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实现思政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最后是数字赋能融合创新:依托易班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的育人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渗透力。

深化“五大路径”,打造育人品牌。一是做实“三全育人”责任链。首先是领导带头示范,带头开讲“开学第一课”“同讲一堂思政课”;其次是建强师资队伍,按标准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员,落实专项津贴,单列职称评审,实施“银龄计划”,助力马院建设;最后是严管厚爱并举,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二是构建“双课堂”育人体系。一方面是思政课程提质增效,开足开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知乎中国》等4门校本选修课,建成大理州博物馆、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等12个“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基地;另一方面是课程思政全覆盖,制定专项方案,举办全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的格局。普洱茶学院开设“乡村振兴与茶文化自信”、珠宝学院融入“工匠精神”、傣医药学院嵌入医德规范等,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一流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26门。三是拓展“服务边疆”的实践育人路径。一方面是品牌化实践项目,年均组织“三下乡”“返家乡”团队40支,获国家级实践奖项12项,“张桂梅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超200场;另一方面是深化校地融合,与腾冲猴桥社区等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大理州博物馆等地研学。四是数字赋能“网络思政”新模式。一方面是通过易班平台提质增效,每月开展“‘易’活动”,“‘易’起贺国庆”吸引学生参与;另一方面是筑牢网络防线,制定《师生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五是文化浸润涵养“边疆特质”校园生态。一方面,积极打造文化品牌,举办校园音乐节、非遗文化节、红色经典诵读、“茶马古道上的思政课”等活动;另一方面,努力推动“五育”融合实践,建成国家级高原攀岩教学训练基地,攀岩队获多项国家级赛事奖项,邀请中央音乐学院专家开设“音乐中的文化与审美”美育课程等。

“三个力”彰显育人实效。一是铸魂育人引领力显著增强。思政认同不断深化,85%的教师主动融入思政元素,72%的学生认可专业课“思想性与专业性结合紧密”;党建与学风双优,1个党支部获评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8名党员获“两优一先”表彰。二是服务边疆贡献力持续提升。毕业生扎根滇西趋势明显,五届毕业生1.7万人,留滇工作占比超过50%;实践转化实效不断提升,超60%社会实践队员选择扎根滇西就业,学生积极参与“澜湄马拉松”“科技小院服务”等地方项目,获社会高度评价。三是五育并举融合力全面优化。德育上,建成“一站式”学生社区,集成思政教育、心理辅导等功能;智育上,对标国家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育成效显著;体育上,攀岩、桨板、跳绳、武术多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美育上,“非遗进校园”、摄影展营造高雅校园文化;劳动上,实现“必修学分+多元实践”的全覆盖。

(作者分别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宣传部部长、高级记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 报脚

  • 报头

  •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

  • 打造边疆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 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多维施策 破解边境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