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华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马背摇篮》《怒刺》等一批微短剧作品正在紧锣密鼓创作当中,这些微短剧将以更轻体量、更强节奏、更贴近观众的形态,讲述抗战前后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故事。
近来,微短剧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微短剧用户已达6.62亿,其中超七成养成了定期观看的习惯。在信息碎片化、传播快节奏的今天,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叙事宏大,而微短剧以其“短、平、快”的特点,更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因此,用精品微短剧讲好抗战故事,既是顺应传播形态之变,更是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抗战历史的必要之举。
在微短剧流行的时代,主旋律文艺作品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红色记忆的传承,关键在于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找到情感共鸣的入口。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传统的宏大叙事可能因时代距离感而难以深入内心。微短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用更贴近年轻人审美和观看习惯的方式打开历史之门。通过快节奏的剪辑、沉浸式的视听体验,甚至加入互动元素,微短剧能够将历史故事转化为一场可参与的情感旅程。当年轻观众在《怒刺》中看到地下工作者与敌人周旋的紧张情节时,他们不仅是在追剧,更是在经历一场关于勇气与智慧的历史现场体验。这种参与感,正是打破代际壁垒、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关键。
抗战故事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金矿”,微短剧的“轻”并不意味着内容的“浅”。相反,要在短时间内打动人心,创作者更需要深挖历史细节,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根基,进行艺术化的提炼。例如,展现敌后游击队的机智勇敢,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战斗场面,而应通过具体的情节设计,如传递情报时的惊险、军民鱼水情深的互动,让观众感受到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同时,创作者还需平衡艺术表达与历史真实,以敬畏历史的态度,将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英雄气概转化为当代观众可感知的精神力量,避免过度娱乐化消解历史的厚重感。
历史从未远去,只是等待被重新讲述。而微短剧,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传声筒。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以微短剧为代表的新文艺形态,正为这份精神财富注入新的活力。当《马背摇篮》的童声在荧屏响起,当《怒刺》的锋芒在光影中闪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突破,更是一代代中国人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