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思政讲堂

在思政课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浩浩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并发出“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号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天然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关联,为新时代文化育人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从学理层面审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简单的文化代际传递,而是需要主体在文化实践中经过反思、批判与创新进而实现自我确证。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因此,思政课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起“传统—现代—未来”的贯通性叙事,以文化主体的精神重塑实现价值观的代际传承。从现实维度考量,西方中心主义叙事与消费主义文化等思潮对青年价值观形成强烈冲击。思政课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建立起抵御文化渗透的“意义屏障”,实现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双向赋能。

教学理念:从文化输入向主体建构的理念跃迁。教学理念是文化传承的逻辑起点。当前,一些思政课常陷入知识灌输与“文化拼贴”的窠臼,导致中华文化沦为装饰性符号。对此,要树牢自我确证、批判反思、实践生成的教育理念。一是以文化自觉为核心,构建自我确证的认知范式。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得益于五千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特的主体性。思政课应注重引导学生突破“文化他者”的认知惯性,系统梳理经典文本的义理阐释与历史脉络,揭示中华文化基因的内在逻辑。同时,警惕文化复古主义陷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中华文化的活态传承。二是以批判性思维为工具,构建反思性对话的实践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在批判性对话中完成。思政课应打破“单向度”的知识传授模式,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共同体,帮助学生对忠孝、仁义等传统伦理概念进行历史语境与现代价值的双重分析,在批判性反思中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引入比较文化研究方法,将中华文化置于全球文明的坐标系中,以“他者之镜”反观自身,进而深化文化理解。三是以实践理性为导向,构建知行合一的转化机制。文化传承的最终目标是实践。因此,应设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追求转化为社会责任意识,并建立起“文化实践—价值内化—行为外显”的闭环机制。

教学内容:从经典碎片向古今贯通的内容重构。教学内容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要以经典文本体系化解读与文化精神现代化转化为双轮驱动,破解经典碎片化与转化表层化的难题,建立起文本、理论与现实相贯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一是建立经典文本阐释框架。经典文本是文化的基因库。思政课应打破“语录式”教学的局限,构建起以四书五经等为核心的文化经典谱系,采取训诂考据与哲学阐释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中庸”“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概念的深层意蕴。二是推动文化精神现代转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既保持文化精神的原真性,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例如,将“中庸”解读为辩证思维的方法论,以“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分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逻辑,以“和实生物”回应生态文明建设,以“家国情怀”消解个人主义泛滥,以“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重构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本土表达。三是健全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思政课应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大思政课”内容体系,如以《文心雕龙》的文艺理论阐释文化传播规律,将《史记》中的历史叙事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结合。

教学方法:从单向授受向知行共生的方法革新。教学方法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桥梁。思政课普遍存在理论抽象化、体验形式化等困境,亟须建立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相统一的立体化教学方法体系。一是开展互动探究。设计开展文化主题辩论赛、经典文本研读会等活动,坚持“真理越辩越明”的原则,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参与文化讨论。例如,围绕“忠孝的现代价值”展开辩论,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对传统伦理的理解;通过“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的探索,揭示文化精神的现实适应性。二是强化数字赋能。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重现敦煌壁画、故宫建筑等沉浸式文化学习场景,将中华文化知识嵌入具体教学场景当中。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三是加强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和红色教育基地,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增强文化主体自觉。同时,策划非遗保护项目、社区文化服务活动等,推动学生将文化认知转化为社会行动。四是完善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是文化素养培育的“导航仪”。对此,应在传统单一的纸笔考试的基础上,建立文化反思日志制度,设计文化认知发展档案,记录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变化,形成动态的成长图谱。同时,开发文化阐释能力测试、文化批判性思维测试等量表,科学表征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高原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XK-XJGY004)、安徽科技学院2024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纲要”课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j2024191)的阶段性成果]

  • 报头

  • 用好统编教材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在思政课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用活民族文化资源 助推云南高质量发展

  • 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