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加大投入,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着从“有”向“优”、从“粗放”向“集约”的深刻转型,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如何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要构建“三级”体系。浙江省安吉县通过制定规划文件,科学布局了“1+2+3”的现代农业体系,实现了一二三产的高质量融合发展,“两山”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和转化。以此为鉴,我们应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县级层面要突出比较优势,制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1+N”的发展布局。乡镇层面要依据全县规划,结合自身禀赋,做好项目落地、企业引入、要素保障等前期工作。村级层面要做好组织发动、管理运营等工作。通过各司其职、协同联动,形成“全县一盘棋、乡镇有特色、乡村有活力”的产业发展格局。
要强化“三大”支撑。一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做好交通、物流等基础建设,持续推进保障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打好“硬基础”。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支撑。不断完善和构建覆盖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的全要素保障体系,优化各类服务事项,着力提升“软环境”。三是服务体系支撑。完善数字基建及现代化物流网络,优化准入、融资、税收等惠企机制,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要推进“三链”融合。一是不断延伸产业链,着力解决没产品的问题。要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围绕三产融合,推出一批市场所需、市场欢迎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完善供应链,着力解决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通过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运用数字化手段,畅通产业生产端、加工端和销售端,防范供应链风险。三是不断提升价值链,着力解决产品卖不好的问题。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发展方向,以个性化、差异化争夺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要激发“三种”活力。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激发组织活力。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党组织+”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利益共享合作机制。二是发挥企业作用,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切实发挥好企业在市场对接、技术赋能、品牌打造等方面的作用,为产业建设注入活力。三是坚持群众参与,激发主体活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联农带农合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作者系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