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惜玉 刘东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它们是由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驱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新崛起的产业集群。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发展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目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和主要引擎。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水平迅速提高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紧紧立足科技前沿、持续进行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不断跃升的前沿科技创新是它们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根本方法。这类产业一方面通过前沿科技创新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也能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前瞻部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聚焦重点领域,不断加强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在生态上激发出一系列新需求、新场景、新业态,畅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实践”的发展链条,使我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参与和引领未来全球创新趋势。
当前,我国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的产业发展,在这六个方向及诸多细分领域均进行了超前布局,且在部分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原创科技成果。应持续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科研机构及企业积极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标志性科技产品的研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保障我国前沿科技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高效转化为产业能力和现代化力量。
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在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线性发展模式,未来产业更易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态势,能够大幅缩短技术创新到产业实践之间的发展周期,催生出巨大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放大创新效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瞄准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集中国家优势资源和力量进行重点攻关,加快寻找颠覆性技术突破的入口和路径。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呈现高度智慧水平
智能化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随着产业智能化水平的大幅提高,中国整个社会的智慧水平会随之提高,可以站在更高水平上充分运用智能工具解决各类问题。
目前,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智能化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积极推进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高速泛在、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布局6G、卫星互联网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快新型的信息服务产品优化。这一工作的重点是元宇宙等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将建构更快速、更简捷、更便宜、更安全的新一代互联网,打造更为舒适、更为通畅、更具人性的用户体验。在这些强大设施和服务的加持下,各个社会生活环节在数据化基础上将得到全面升级。随着越来越多智能技术的应用,人类的工具逐步具备类似于人类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能够自我学习和迅速精准制定决策,可以代替人类处理大量生产生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将会走向较高层次的智能化,这将带来全新的社会场景和生活状态。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形态发展跃迁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具有跨系统、跨领域的特征,与其前沿技术和产品的横贯性、综合性有关。它们的发展无疑将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和形态。在6G、元宇宙的加持下,未来信息服务将深刻改变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要素和构成逻辑,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随之衍生出的一系列新场景、新需求、新业态,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而重塑整个经济形态,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近期看,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我国经济迅速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5G等优势新兴产业的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产业链竞争力也在加速提升。深刻调整、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型动力持续出现且发挥作用,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生产流程、消费模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其他国家辐射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势必要求加强国际科技产业合作,一方面,必须加大力度引入全球产业创新资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将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水平国际合作。总之,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和不二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目前的努力方向是统筹技术进步和伦理治理,营造包容审慎、安全可持续的全球发展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对破坏全球发展环境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一方面需要我们为此付出艰辛持续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理性的智慧和态度。
从长远来看,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将成为许多国家学习和效仿的模式。这是因为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寻找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体制机制的制约有时会成为极为不利的因素,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必然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这是在体制机制上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扫清道路,提供制度的推动力量、支撑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