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辉 陈奕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其中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成为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云南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将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引擎和重要抓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推动力。
边疆突围——新质生产力赋能破解发展困局。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云南等边疆省份在物质资本积累、传统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客观差距,但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突出。这种“以软补硬”的发展路径,能够有效弥补短板,实现从“输血式”扶持向“造血式”发展的根本转变。新质生产力通过知识溢出、价值倍增和产业联动效应,可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无形资源转化为数字经济、文旅融合、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动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下,新质生产力还能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为云南长治久安提供精神纽带。
禀赋激活——多重优势构筑创新基底。云南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展现出多重优势。第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非遗代表性项目等,构成了文化创新的基因库。第二,生态文化比较优势显著。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热带雨林、高原湖泊等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优势。第三,区位优势赋能文化创新。云南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中老铁路等国际大通道为文化要素跨境流动提供载体。近年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现象级传播、亚洲象“北上南归”全球叙事等案例,印证了云南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能力。
实践突破——新质生产力赋能云南发展新图景。云南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重构,实现了文化资源向发展动能的深度转化。这一进程以文化基因解码为起点,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资源进行价值挖掘与形态再造,构建起“资源—技术—产业”的协同转化机制。在创新路径上,云南以生态文化融合为核心,将民族文化符号、生态景观价值与现代产业要素耦合,以数字赋能升级为技术支撑,推动文化生产从物理空间向虚拟场景延伸,以国际传播重构为战略支点,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全球化辐射力。这一模式通过文化认同强化、生态价值转化与数字技术赋能的“三重驱动”,为云南突破传统增长逻辑提供了实践样本。
三维赋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面向未来,云南需构建“三维立体”发展体系。在制度维度,完善文化产权交易机制,建立非遗数字化基因库,推动文化资源全链条改革。在技术维度,推动5G、区块链、元宇宙技术与文化生产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云南文化云”。在人才维度,构建“新文创”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非遗传承人+”计划,培育既熟知民族文化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要打造昆明国际文化创新极核,建设滇西文化生态走廊等,并精准把握中老铁路经济带机遇,建设跨境文化电商平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循环。
范式创新——书写边疆现代化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云南正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重构发展坐标系。当哈尼梯田的千年智慧遇见数字经济,当普洱茶马古道焕发跨境电商新活力,当民族歌舞转化为沉浸式演艺IP,云南正在书写文化基因解码、重构、再生的现代传奇。这一实践为我国边疆省份现代化提供了云南方案,并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
[作者分别系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2J102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