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国 史杜杨林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方面的着力点,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
以创新为引擎,激活城市的发展动能。创新不仅是要实现技术突破,更是发展理念、治理模式、服务方式的新变更。一是搭建创新平台,集聚人才资源。要建设科技园区、产业创新中心、高能级的实验室等,以此来吸引顶尖人才和企业落户。二是推动产业升级,打破路径依赖。传统工业城市要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三是鼓励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建设创新之城要从“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再到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等方面发力,形成人人想创新、事事能创新的氛围。
以宜居为目标,筑牢民生的幸福基石。城市的核心是人,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之城,要从细节入手,让城市更有温度。一是保障住有所居,平衡住房需求。既要通过建设共有产权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解决部分居民的住房困难;也要避免房价过快上涨,防止住房焦虑影响到新市民、青年人的生活质量。二是优化出行体验,破解交通难题。通过建设快速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网络,以及弹性工作制、错峰上下班等政策,可有效减少拥堵,让居民通勤更高效。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从幼儿园的就近入学到社区医院的小病能看,从养老驿站的居家养老到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公共服务的“可及性”要不断完善。
以美丽为底色,构建绿色的生态家园。美丽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一是守护好蓝天白云,打好污染防治战。要通过高污染企业的淘汰、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扬尘治理等,持续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二是打造“口袋公园”,拓展绿色空间。城市要见缝插针地建设好街角绿地、社区公园,这些小而美的绿色空间,既能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也能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三是践行低碳生活,凝聚全民共识。美丽城市需要全民参与。通过垃圾分类积分奖励、绿色出行“碳普惠”等一些机制,引导市民养成良好习惯。
以韧性为支撑,提升风险的应对能力。通常情况下,城市越大,面临的风险挑战就会越多。一是筑牢硬件防线,补齐设施短板。对洪涝多发的城市,要完善排水管网、建设海绵城市;对地处地震带的城市,要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等。二是完善应急机制,强化协同响应。各种风险挑战的应对不能靠单打独斗,要通过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应急统一指挥平台,定期开展防汛、消防等演练,形成风险共防、责任共担的合力。三是提升经济韧性,抵御外部冲击。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抵抗风险挑战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城市要培育多元化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健康产业等。
以文明为灵魂,彰显城市的人文魅力。一座有魅力的城市,不仅要有现代建筑,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的市民素养。一是守护好文化记忆,留住城市根脉。老街区、老字号、老手艺等是城市的“活历史”。要通过划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古建筑、扶持非遗传承,让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记得住乡愁。二是培育文明新风,提升市民素养。通过文明城市创建、社区道德讲堂等各种实践活动,让文明素养内化为市民内在的自觉行动。三是促进文化包容,凝聚多元共识。要通过举办社区邻里节、民族节日庆典、文化交流等活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理解、和谐共处,形成和而不同的城市文明。
以智慧为手段,赋能城市的高效治理。数字时代,建设智慧城市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是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政府部门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让居民不用再多头跑、重复跑,社保、医保等业务在线就能办理;“互联网+监管”让市场执法更精准,避免多头检查干扰企业经营。二是用智能预警提升治理精度。要通过大数据分析,让城市能够提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三是用数字包容避免技术鸿沟。智慧城市不能抛下老年人等群体,要通过设置人工窗口、保留现金支付通道、开展手机培训班等举措,让技术进步惠及所有人。
总之,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形成合力,并通过“系统性变革”与“久久为功”的实践,才能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的城市,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幸福,进而实现个人的梦想。
(作者分别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