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盈莹 黄柳云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首次提出“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这一重要论述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为维护地区安全与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会议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密集出席近30场活动,推动达成上百项合作成果,书写了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树立了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互动模式,尤其是近年来云南在跨境协同合作中的生动实践,彰显了边疆省份在国家周边外交中的“枢纽担当”。
安危与共,以安全夯实发展根基。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其繁荣与稳定关乎区域整体发展格局。在常态化安全合作范畴,云南省通过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等机制深度参与跨境安全治理,有力打击了流域跨国犯罪活动。这不仅是中国坚定践行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彰显,更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携手维护区域安全稳定的具体行动。中老铁路不仅重塑了云南的区位优势,更构建起跨境安全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立体网络。这条“钢铁动脉”以高效物流带动区域繁荣,同步完善沿线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经济联通与安全守护的深度融合。面对国际重大突发事件时,云南展示了其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前沿的责任担当。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强震。震后3小时内,云南省迅速筹备500万元援助物资,连夜组建37人救援医疗队,于次日携生命探测仪、应急物资等乘包机飞抵仰光,成为首支抵达的国际救援力量。3月29日,中国蓝天救援云南队队员从瑞丽口岸出境,前往缅甸木姐、曼德勒等地支援。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的邻邦情谊,为守护灾区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筑起坚固防线。
求同存异,以包容凝聚合作共识。东南亚国家文化多元、制度多样,中国始终以平等姿态寻找利益交汇点。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印尼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拔地而起,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框架下,云南积极与流域各国在多领域开展深度协作,各领域专家团队与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在农业科技领域,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农业科技专家团队将稻米、玉米等农作物种植技术推广至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媒体传播领域,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与中国日报社亚太分社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了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目前已有12个国家100多家媒体加入。这不仅为各国媒体创造了多元合作的契机,更为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的媒体力量;在高等教育领域,云南师范大学致力于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华文教育和东南亚语种教育,充分发挥师范协同提质制度优势、同类院校地缘优势,协同联合开展国际教师培养,建立了“泰国云华职业学院”“缅甸云华职业学院”“老挝云华职业学院”等境外合作办学机构,并在中印尼建交75周年暨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揭牌成立了“印尼云华职业学院”,有力促进了区域教育合作与人文交往。
对话协商,以规则绘制未来图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而邻里之间发展诉求的差异与历史遗留问题、现实利益矛盾相互交织。面对复杂局面,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妥善处理分歧。一方面,稳步推进《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落实,积极开展《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为地区和平稳定筑牢制度根基;另一方面,创新搭建澜湄合作机制,制定《澜湄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以务实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在区域合作中,云南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云南省商务厅牵头成立“云企出海联盟”,组织我省企业赴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地开拓国际市场、拓展贸易空间,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交通物流方面,全力打造“1233出行交通圈”和“113快货物流圈”,实现南亚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南亚东南亚国家1天送达的供应链网络,推动区域合作从传统要素流动向高质量发展范式迭代升级。
从跨境安全防线的共同构筑,到多元文明包容共生的生动实践,再到规则框架下的长效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携手同行的每一步,都在诠释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云南肩负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时代使命,以行动为笔、以合作为墨,在区域协同发展的长卷上绘就了守望相助的温暖底色与互利共赢的壮阔图景。未来,这片山海相连的热土必将继续在深化合作中凝聚更强合力,共同驶向和平发展、繁荣共进的星辰大海。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