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铸魂育英

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党建的实践探索

韦婷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不断奋起的深刻印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担当,具有穿越时空的不朽价值。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与高校党建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弘扬革命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创新党建工作的重要形式,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蕴藏的育人价值,提升党建工作的育人实效。

厚植红色文化根基,构建红色文化与高校党建的融合体系。红色文化赋能高校党建,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党建工作的思想源泉。一是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高校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社科联等平台,组织专家学者对红色文化的内涵、时代价值及其与高校党建的结合点进行深入研究,鼓励师生跨学科研究,探索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二是健全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红色思政”精品课程,创新开设选修课,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开发校本教材,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单向灌输,通过开展“红色读书会”“党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情境的再现,增强情感共鸣。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调研、地方红色资源整理等实践活动,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育人平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建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活动。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鲜活的育人资源,关键在于构建“实践—创新—浸润”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要通过场景化、体验式、常态化的教育路径,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青年成长血脉。一是建设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高校可与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纪念馆等合作,建立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寻访革命前辈”等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革命历史。二是打造“红色党建+”品牌活动。高校可以根据学科特色创新形式,通过“红色党建+艺术”“红色党建+科技”“红色党建+志愿服务”等方式,组织师生开展红色故事宣讲、革命题材微电影创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三是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元素、打造红色景观,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利用建党节、国庆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营造红色育人氛围,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传播。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党建工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作用,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是用好校园新媒体矩阵。整合高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开设红色文化专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打造微党课、红色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举办“讲述我家乡的红色故事”“品味红色经典”等比赛,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深入了解和传播红色文化。二是精准分析学生需求。运用大数据,通过智慧党建、易班等平台收集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反馈数据,实现个性化推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推送与其学科相关的红色人物故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三是建设线上红色教育新模式。利用V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平台,让学生“穿越”到革命年代,参与历史事件的互动体验,使红色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深耕红色文化沃土,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建,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红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由校党委牵头,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协同参与,统筹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体系,确保红色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完善激励保障和反馈机制。设立“红色文化育人专项经费”,支持师生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实践活动等,将红色文化育人成效作为基层党组织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指标,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建立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师生反馈,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形式,确保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三是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党史研究室、革命纪念馆等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通过邀请老红军、老党员进校园开展红色宣讲,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红色文化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宝贵资源和精神动力,其蕴含的爱国情怀、革命精神、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精神力量。高校可通过构建红色文化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让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高校要不断提升党建育人成效,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创新教育模式,让“红色火种”扎根于青年学子心中,努力培养更多信仰坚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淮南师范学院基地)

  • 报头

  • 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党建的实践探索

  •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

  • 水利水电行业产教融合运行效能提升研究

  • 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以教育数字化推动“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