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水利水电行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多重挑战。产教融合是培养契合行业需求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路径,对于提升水利水电行业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新时代水利水电行业产教融合的运行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校企资源共享体: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
当下,部分校企资源共享呈现“拼盘式”状态,即企业所拥有的先进设备及工程项目案例和学校的科研平台、人才储备间未能达成深度协同的效果。若要实现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的转变,就需要搭建起校企资源共享数字化平台,以整合企业项目资源库,要涵盖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运维等全流程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学习素材,还可录入学校的科研成果、实验室设备信息等,便于企业依据自身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合作。
构建资源共享激励机制也至关重要。政府可针对那些积极投身资源共享的企业提供如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政策扶持,以此激励企业将闲置的水利工程模拟系统、先进测量仪器等设备开放给学校教学使用。学校方面,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培训、优先转让科研成果等途径,提升企业参与资源共享的积极性。
课程体系重构:从“知识传递”到“能力生成”
传统的水利水电专业课程体系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行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实际需求存在部分脱节的情况。因此,重构课程体系时应围绕行业需求展开,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把行业标准拆解成可进行组合的技能模块,学生可依据自身职业规划自主选择修习,形成个性化能力的图谱。比如,河海大学和三峡集团共同建设的“水电工程师基因库”,已开发多个技能模块,可支持学生进行跨专业组合,这样的课程模式充分契合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推动课程内容、行业标准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规范、质量验收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中,鼓励学生考取水利工程造价师、水利水电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设置要与证书考试内容相衔接,实现“课证融通”。同时,构建动态课程更新机制,定期依照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反馈,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案例,保证课程体系始终契合行业发展需求,切实实现从“知识传递”到“能力生成”的转变。
教师队伍建设:从“双师结构”到“双师基因”
要建立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如水利枢纽建设、水电厂运维等,以此积累实践经验,并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中。企业专家则应定期到学校授课,参与课程开发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
可设立专门用于支持教师参与行业培训、学术交流及企业实践项目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基金,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转变以往重科研轻实践的评价导向,把教师的企业实践成果、技术服务成效纳入考核指标,激励教师踊跃参与产教融合项目,打造校企教师共同体。组建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的教学科研团队,围绕水利水电行业实际问题展开联合攻关,在项目合作中实现教师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双重提升,让“双师基因”切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
评价体系创新:从“结果考核”到“价值共生”
传统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主要将学生学业成绩以及学校科研成果当作考核指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企业、社会等多个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创新评价体系需要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邀请企业、行业协会、毕业生代表等加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其中,企业可从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岗位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行业协会可从人才培养是否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是否契合行业标准等角度进行评估;毕业生代表则可从自身职业发展角度反馈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契合程度。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着重关注学生在产教融合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指标,可借助企业实习报告、项目实践记录等开展评价;结果性评价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之外,还要注重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比率、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等。同时,构建评价结果反馈及改进机制,依据各方评价结果,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给予调整、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加以优化,实现产教融合各方的互利共赢,推动水利水电行业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水利水电行业产教融合要突破“学校—企业”这种二元对立的状态,打造“教育即产业、产业即教育”的共生生态,通过构建“四维共生”体系,产业学院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合作平台,而将成为行业创新的源头、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以及绿色发展的推动力量。这不仅能为地方水利建设注入持久动能,更能为国家能源安全与水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在新时代书写水利水电事业与教育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水利工程学院;本文系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重点项目“强省建设目标下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50801158FG)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