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政
新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从在线课程的每一次点击学习,到社交媒体的每一条即时互动,再到网络购物的广泛流行,互联网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交。然而,互联网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和创新可能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型网络行为不断涌现,如何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有效规避潜在风险,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完善教育体系,筑牢思想防线。互联网时代,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活跃群体,需构建完善教育体系,对其进行系统安全教育,帮助其深刻认识网络风险,有效掌握应对方法。首先,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教育。给大学生讲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介绍常见威胁和防护措施,传授相关技术方法,使大学生掌握设置强密码、识别网络钓鱼链接、防范恶意软件等本领。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和科学的技能传授,增强其信息保护意识。其次,开展防网络诈骗安全教育。收集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使大学生深入了解相关人员的作案手段和心理策略,传授大学生防诈骗技巧。同时加大对“三不”的宣传力度,即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向他人透露个人支付信息。再次,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大学生沉迷网络,有效应对网络暴力问题。采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服务、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聚力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使其掌握网络社交心理的调试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此外,普及网络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合理恰当地向大学生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校园内形成处处文明上网、人人依法上网的良好氛围。
创新教育方法,护航青春成长。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且真假难辨,大学生需要有足够的辨别能力,才能避免受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误导。传统大学生安全教育多采用课堂讲授、开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一要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借助慕课、学堂在线等课程平台,开发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块,制作上传网络防网络诈骗安全教育课程,通过剖析真实案例,使大学生了解现实中常见的诈骗手段。开设信息安全课程,使大学生掌握个人信息保护知识和数据加密方法,采用视频讲解、动画演示、互动问答等多种方式,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二要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设虚拟校园安全场景。例如,模拟火灾发生场景,开展消防演练,让学生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正确的逃生方法;模拟网络攻击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个人权益。通过以上沉浸式、互动式的实践教学,弥补高校实践教学场地有限、设备不足的问题,使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锻炼、提高自身能力,深化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要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各个社交媒体平台的作用,开设安全教育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更新安全教育相关知识,包括文章、图片、视频、音频等。同时开发线上评论、私信功能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学生问题、收集学生反馈,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整合教育资源,构筑立体屏障。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合力,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创新安全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为大学生安全成长筑牢防线。首先,要强化学校内部协作。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处、保卫处、团委、各个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组成大学生安全教育协同工作小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加强彼此沟通与协作,定期召开安全教育工作会议,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要加强家校联动。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家长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挥家长群作用、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等多种方法,及时全面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网络使用情况和日常安全表现,提醒家长关注学生网络行为,助力安全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要引入社会资源。邀请网络安全领域专家、学者、公安民警等走进校园、走入课堂,为师生开展安全教育讲座、举行安全培训活动,以分享实践经验、交流碰撞思想,使全校师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安全教育相关知识。还可以与校外网络安全、企业互联网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大学生安全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到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
[作者单位: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第三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