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思政讲堂

以教育数字化推动“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陈艳婷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近年来,教育数字化正在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边界,赋能“大思政课”这一新形态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使其实现了对传统思政课堂的优化和超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构建数字化教学场域,建设“大课堂”。其一,构建数字化理论“大课堂”。数字时代,现场直播、VR全景、虚拟数字人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为新时代大学生创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历史文化场景、现实生活场景、未来科技场景、二次元场景等被引入思政课堂,让原本晦涩的理论知识在虚拟场景中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大学生身在教室,可以“云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感悟伟大建党初心;也可以化身红军战士,体验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与壮烈;还可以与先进模范、历史人物对话,在实时采访中感悟榜样的力量。其二,构建数字化实践“大课堂”。数字化实践教学创新并非单纯将线下课堂迁移到网络平台,而是要以数字技术为支点撬动整个思政课育人范式的重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虚拟实践与真实实践各自的优势,并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育人合力。数字化实践“大课堂”可以将教学场景延伸至社会各个角落,教师借助智慧教室与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手段,可以让历史文化场景与生活片段都巧妙融入思政课堂,使得实践教学更具感染力。其三,构建数字化网络“大课堂”。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党史国史等通用性内容,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集结优质师资与专业团队集中开发,从源头上保障知识的权威性与准确性;而地方红色文化、校本特色案例等具有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资源,则可鼓励各地各校结合自身优势自主挖掘,充分展现资源的独特性和适配性。网络“大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创新,各高校需要重构师生互动的教学生态。

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大平台”。其一,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资源的开发应当涵盖基础性资源、特色性资源以及多模态资源,以满足不同教学场景与学习需求。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坚守政治性与科学性是重要要求,即所有教学资源必须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核,确保其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正确。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让课程始终拥有思想深度、理论高度和时代温度。其二,推广数字化教学资源。教育部应将思政教育资源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通过专项支持推动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区域性平台建设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运维保障以确保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校级资源管理中心是数字化资源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应建设功能完善的校级资源管理平台,为师生提供集资源获取、学情分析以及互动交流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同时,校级平台还要支持与国家级、区域性平台的对接,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平台体系,确保优质资源能够真正落地到课堂教学中。其三,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各级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打破“信息孤岛”并构建起系统化、生态化的资源体系已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一要统一标准规范,这是资源整合的基础。教育部要加快完善教育数字化标准体系,形成覆盖数字教育平台工具、数字资源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强制性国家标准,还要规范平台管理与服务质量标准。二要完善动态管理机制,保持资源库的活力与时效性。相关主管部门要建立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定期评估资源使用情况,及时补充新资源,淘汰过时资源,保持资源库的生机与活力。三要强化版权保护与共享机制。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需明确资源筛选评估标准,强化版权保护意识,并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解决版权争议。

培育数字化教师队伍,建好“大师资”。其一,打造数字化思维。思想“破冰”是培育数字化“大师资”的重要前提。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充分认识、积极肯定数字技术给“大思政课”带来的全方位、深层次改革和创新,探索推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数字化转型,又要以“关键力量”的主人翁姿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擦亮明亮的双眼、竖起灵敏的耳朵,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正确方向、坚守伦理底线,防止信息传播出现偏差,不让数字技术“越界”。其二,提升数字化素养。在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思政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即要有把理论知识“变活”的本事,能够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等进行数字化转化与创新性表达;二是智能化思政教学的设计能力,能够基于数字技术设计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三是数据驱动的学情分析能力,即通过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实现精准思政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探索”(项目编号:24JP037)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党建的实践探索

  •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

  • 水利水电行业产教融合运行效能提升研究

  • 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以教育数字化推动“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