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要是拿不到租金怎么办?”
“我也不同意,现在地埂都看不出来了,签合同的时候土地面积怎么算?”
……
在宣威市板桥街道土城村村委会召开的一次“院心会”上,村民们激烈讨论着该村荒地的出租问题。
这次“院心会”的召开,源自板桥街道纪工委的一次专项监督。
此前,板桥街道纪工委在开展农村“三资”管理专项监督中收到群众反映,上海子片区部分土地租金低、效益差,且存在纠纷,严重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收益。
收到这一反映后,纪工委及时组织人员深入一线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和村民的实际困难。
经过调研发现,土城村上海子1060亩土地因雨季积水严重、收益太差而抛荒数年。2005年出租给云南桑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租期30年,平均每亩租金60元。但村民与桑立公司因为权益纠纷经常发生冲突,地埂模糊也导致土地权属产生争议,村民频繁上访维权。
板桥街道纪工委及时将该问题向宣威市纪委监委汇报。宣威市纪委监委深入研究后,联合板桥街道纪工委靠前监督,走村入户收集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并督促板桥街道党工委及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寻求解决方案。
监督推动下,板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成功招商引资曲靖禾槿农业有限公司入驻并投入700万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为切实解决民生难题,板桥街道纪工委督促街道、村两级成立工作专班,深入群众身边开展政策解读与法律咨询,同时在土地承包权确定的过程中,紧盯土地确权、划分等环节,确保分配过程合规合法、公平公正。
针对群众担心的地租支付问题,经与企业反复协商,最终达成“地租一付五年且高于周边20%、先付地租再使用土地”的利民方案。在板桥街道纪工委的全程监督下,第一期五年的租金600万元已如数打入群众账户。
土城村委会蓝莓智慧种植园在纪检监察机关的护航下顺利落地,荒地成功种下“金果果”。目前已带动土城村及周边群众2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在蓝莓采摘高峰期,可带动1000余人就业,村集体收入也提升了20多万元,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步伐坚实有力。
本报通讯员 彭丽娟 蒋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