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联合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规模种植当归、重楼等耐寒中药材产业,中药材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也成了县纪委监委开展日常监督的重点产业。
“过去,中药材种苗只能从外地采购,价格高不说,成活率还低,现在乡里建起了自己的育苗基地,大大降低了我们的种植成本。”面对前来开展日常监督走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联合村党总支书记任正昌言语间满是喜悦。
此前,纪检监察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联合乡的中药材种苗长期从外地采购,长途跋涉与气候差异导致运输损耗居高不下,种苗成活率低,既加重了农户负担,也造成了经济损失。对此,县纪委监委通过“室组地”联动的方式,监督推动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履职尽责,切实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在县纪委监委的推动下,联合乡争取到资金485万元,用于建设现代化育苗基地。基地建设期间,对资金使用、施工进度、报酬发放等关键环节开展全过程监督,推动40亩现代化育苗基地顺利竣工。基地建成后,中药材育苗周期从3个月大幅压缩至45天,成本降低30%,成活率更是从不足60%跃升至95%以上。基地培育的防风、黄精等优质种苗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辐射周边3个乡(镇),带动区域中药材产业协同发展。
针对当地农户种植过程中缺乏技能,导致产量不高、病虫害多的问题,县纪委监委派驻县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督促县农业农村局主动作为,邀请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专家到联合乡开展技术培训12场次,累计培训农户、合作社负责人460余人次,培养“职业药农”150名。
同时,县纪委监委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关键环节,对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产品精深加工及销售流通等领域开展靶向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点对点反馈,督促职能部门拧紧责任链条,主动担当作为,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持续赋能。目前,联合乡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58万亩,年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558户农户年均增收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乡村振兴成绩单。本报通讯员 卢艳
本版统筹 李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