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观琪 张益策
在新发展格局下,云南省的比较优势多聚焦于传统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而后发优势则是融入新技术、新业态的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增长点,只有做好两者的“加法”与“乘法”,才能推动云南省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上做“加法”:夯实发展根基,推动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是稳定经济增长、保障社会就业的重要支撑。云南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农业、矿产、旅游等传统产业领域形成了显著的比较优势。但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要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实现传统产业的“老树发新芽”。一是业态创新做“加法” 。农业是云南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之一。通过业态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规模做优一产,以拓宽精深加工做强二产,以“绿色云品”、对接市场需求、打响区域品牌为导向做优三产,形成新的数字农业、文旅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等新业态,做好农业比较优势的“加法”。二是产业链延伸做“加法”。云南矿产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近年来,云南通过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大幅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和价值链上游程度。三是品牌建设做“加法”。云南的咖啡产业,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步实现了从“卖优质原料”到“卖品牌产品”的转变。以咖啡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产品,通过促进三产融合,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体系化复合品牌,逐步突破了原本束缚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低端锁定”。云南还有更多的同类型产品,需要通过品牌化建设路径提升“绿色云品”的真实价值。
在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上做“乘法”:激发发展动能,培育增长引擎。新兴产业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云南在绿色能源领域,充分发挥水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打造绿色能源牌,在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上做“乘法”的实践,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的乘数效应。一是绿色能源做“乘法”。云南水能资源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云南不仅优化了自身的能源供给结构,还通过“西电东送”工程,将清洁能源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这些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数字经济做“乘法”。云南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数字云南”,推动农业、旅游、物流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农业领域,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逐步推广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三是生物医药做“乘法”。云南生物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通过科技创新,云南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云南白药集团通过研发创新,推出了系列高端生物医药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通过要素重组、价值重构,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价值空间。一是“茶+科技”融合,创造传统产业的新动能。云南通过“茶科技融合”,推动普洱茶产业的科技创新。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普洱茶种植、加工、销售的全程可追溯;通过生物技术,开发出功能性普洱茶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茶产品功能性、便捷性的多元需求。“茶+科技”的融合大大提升了传统普洱茶产业的效率,并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创造了更大的产业价值。二是数实融合,开拓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云南通过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例如,在鲜切花产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鲜切花种植、采摘、销售的智能化;在矿产产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矿产资源的智能化开采和管理。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效益,并为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数据。
云南的实践揭示了经济转型升级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统筹兼顾的辩证法。传统产业积累比较优势的“加法”与新兴产业打造后发优势的“乘法”相互作用,形成“老树新枝”与“新苗成林”共生的产业生态。当传统优势被注入创新因子,当新兴动能获得产业根基,云南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弯道超车的新路。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