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田莉 郭丽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居云南”健康有序发展,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具象化,擦亮旅游金字招牌。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厚植人文底蕴,深耕文化沃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化铸魂:激活历史文化资源。广南县作为多民族文化的富集地,拥有弄娅歪、铜鼓舞、壮族刺绣等101项国家、省、州、县级非遗项目。近年来,广南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句町文化、稻作文化为重点,通过在古城南街常态化举办“相约游古城·缘来在句町”系列活动,融合非遗展示、民俗表演和节庆活动,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文化IP。同时,下大力气开发八宝田园综合体、坝美生态旅游区等农文旅综合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产业联动效应。八宝田园综合体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24年以来,该综合体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带动销售八宝米500余吨,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0余万元。坝美生态旅游区以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弄娅歪”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壮族文化,推出“弄娅歪”文化表演、壮族长街宴和祭山神等一系列景区特色民俗活动,走好文化振兴路,2024年度累计接待游客11.75万人次,实现营收1718.26万元。

产业铸链:释放乡村振兴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近年来,广南县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了经济乘数效应。者兔乡依托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传统村落,串联九龙山稻作文化区、博吉金森林公园构建“慢生活圈”,设计“九龙山—者兔集镇—里夺—板江—马碧”的旅游环线,打造非遗、乡愁、乡音、乡情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范例,依托文化活动搭建非遗展销平台,引导群众将壮族美食、刺绣、服饰等在平台集中销售,助推文化资源优势向促农增收优势转变。数据显示,2024年者兔乡旅游环线共接待游客144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万余元。

品质筑基:塑造“句町古城”品牌。句町古国以广南为承载地,由壮族先民所开创。与古滇国、夜郎国基本同时代的句町古国,一直充满了神秘感。句町文化集中呈现了稻作文化和古代青铜文化的特色。近年来,广南县编制印发《广南县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南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法规,为保护境内历史文化遗产建章立制。广南以古城南街、连城镇大革假村、旧莫乡小海子村等为载体,通过修缮进士第、绘制民族文化墙、建设非遗传习所等举措,将句町文化、科举文化等元素融入村容街巷之中。依托牡露侬人谷稻作博物馆、里夺小记者研学基地开展非遗技艺培训,年培训村民超千人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文旅饭”,实现高质量就业。全要素服务升级让“旅游满意在广南”成为口碑。在广南,游客不仅能触摸千年文脉,更能在舒心的环境中感受“句町文韵”的现代活力。截至2024年底,广南共接待游客约423.76万人次,总收入达43.03亿元。

[作者分别系中共广南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中共文山州委党校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全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课题“云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开发协同机制研究——以广南县为例”(课题批准号:2025YNDXXT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报脚

  • 报头

  • 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以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推进临沧高水平对外开放

  • 发挥比较优势 用好后发优势

  •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的迪庆实践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