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党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富宁县瓦蚌村“党社联建”发展水果种植——

巾帼兴农 科技富农

瓦蚌村果园种植区。 本报通讯员 张乾波 摄

富宁县里达镇瓦蚌村里,漫山果树郁郁葱葱,果实缀满枝头,游客穿梭林间体验采摘乐趣。这片果香弥漫的“金山银山”,曾经是闲置撂荒的荒山秃岭。瓦蚌村党支部以“党社联建”为抓手,以特色水果种植带动全村发展,让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以前守着荒山发愁,现在在果园务工每天能挣80元,年底还有分红。”正在给果树疏果的村民王维芬笑意盈盈。曾经的瓦蚌村是典型的“空心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大片土地闲置。村党支部直面困境,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组织18名留守妇女成立“巾帼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流转150余亩荒山起步,党员带头试种蜂糖李、枇杷等优质品种。

村党支部书记张红艳带头钻研种植技术,邀请农技专家驻村指导,昔日的荒山渐成果园。如今,瓦蚌村水果种植面积已扩展到400余亩,带动6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村集体经济从“空壳”变殷实,昔日沉寂的山村焕发勃勃生机。

“过去凭经验,现在看数据。”负责果园技术管理的党员黄忠华手机里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上,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为提升果品质量,村党支部主动对接镇党委和县农科局,争取380万元建成数字化果园,智能传感器全天候监测果园动态,智能系统自动调控灌溉,实现精准管护。党支部还联合合作社定期开展果树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推动产业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种植蜕变,果品质量越来越好,让瓦蚌水果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村党支部敏锐捕捉到农旅融合的潜力,推动“水果+旅游”深度融合。瓦蚌村在景区周边打造起“四季果香”采摘区,配套建设统一风格的售卖亭和特色餐厅,让游客春天赏花、夏天摘果、秋天品鲜、冬天暖锅。“去年接待采摘游客带来了10多万元收入。”花园餐厅负责人杨扬笑着说。村里还依托上海对口帮扶资源,打通外销渠道,蜂糖李等水果直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场。去年以来,瓦蚌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及民宿收入200余万元,外销水果创收150万元。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瓦蚌的蜂糖李,甜过蜂蜜。”直播间里,张红艳手持果实热情推介。村党支部深谙品牌价值,牵头举办蜂糖李采摘节,加强宣传,让“瓦蚌蜂糖李”成为网红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0万元。合作社成功注册“里达巾帼兴革”商标,实行统一标准、包装、销售,改变了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面,推动水果产业迈向集群发展、品牌共享的新阶段。

如今的瓦蚌村,果园连成片、游客络绎来、村民笑开颜。在“党社联建”模式的推动下,特色水果串联起产业、就业、增收的链条,甜了消费者的舌尖,富了村民的口袋,“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山乡铺展。

本报记者 黄鹏

  • “三色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 巾帼兴农 科技富农

  • 五十载医路坚守 护村民幸福安康

  • 报头

  • 我省首个枢纽型司机党群服务阵地挂牌

  • 干部体验送外卖 换位思考解难题

  • 火塘议事调纠纷 精细服务暖民心

  • 志愿微光聚力 基层治理焕新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