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昌宁:舞茸量产促增收

舞茸破土而出。 本报通讯员 赵慧萍 摄

在昌宁县棚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棚里,灰褐色的舞茸层层叠叠、鲜嫩饱满,工人们熟练地采收成熟的舞茸。这种被誉为“山林厚礼”的珍稀菌类,如今已在昌宁成功实现规模化人工栽培。

10年前,野生舞茸依赖麻栗树共生,对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等要求极高,一度被认为不适合大规模生产,这也让野生舞茸的市场行情水涨船高。2015年,昌宁县棚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看准了舞茸身上蕴藏的商机,依托社员长年种植平菇、榆黄菇等食用菌的经验,开始了驯化舞茸的攻关之路。

历经10年试验,合作社自主创新了“两断式更氧”栽培技术,一举突破了舞茸规模化栽培的瓶颈,使其生物学转化率从不足20%跃升至85%,在同样原料投入水平下实现了鲜菇产量翻倍增长,且品质稳定可控,为舞茸规模化种植铺平了道路。今年,合作社首批量产舞茸出菇,在400余平方米的种植区内培育的1万包菌袋已接近成熟、即将采摘,预计总产量超过2吨,当前市场价格为每公斤30元至50元,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常规菇类。

昌宁舞茸的成功驯化和量产是云南高原珍稀食用菌驯化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规模化人工栽培有效减少了对野生舞茸的掠夺式采集,保护了高原林区生态。”合作社负责人李鹏勋介绍,目前合作社建立了“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产品销往昆明、大理等地,为昌宁县及周边山区的群众开辟了特色增收路。

本报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赵慧萍

  • 昌宁:舞茸量产促增收

  • 石屏:山珍争奇选“菌王”

  • 元江:中阿共植“友谊果”

  • 广南:良种育出“黄金苗”

  • 报头

  • 普洱市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 法治护航打造民企发展良田沃土

  • 兰坪县举办“八月蓝”蓝莓品牌推介会

  • 华坪芒果文化季开幕

  • “城市鹰眼”赋能精细治理

  • 第三届“银都鹤庆”文化艺术周举行

  • “平安细胞”共促邻里和谐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