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种植的椰枣迎来成熟期。试验种植基地里,椰枣树上硕果累累,来自云南、四川、海南等地的椰枣种植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等共同观摩引种试种的椰枣,见证中国和阿联酋椰枣合作成果落地。
椰枣被誉为“沙漠面包”,具有耐干旱、耐高温、耐盐碱等特性,经济、生态、文化价值突出。2019年7月,阿联酋向我国提出赠送10万株椰枣苗、在中国发展椰枣产业、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分两批引进2.5万株椰枣苗,并在全国范围内筛选试种地。经过多方比选,元江县的干热河谷气候与椰枣原生环境高度契合,被确定为重点试种基地之一。自2019年与椰子所签约共建试验站以来,元江已建成38亩椰枣试验示范基地,累计种植722株,种植第三年即稳定开花结果,部分品种产量已达到阿拉伯国家平均水平。
“我们把首批269株阿联酋赠送的椰枣苗定植元江,就是要将其打造成干热河谷地区椰枣产业的示范基地,探索出干热河谷保护性开发的新模式。”中国热科院副院长张以山介绍,中国热科院以“优质种苗培育—标准化种植管理—高效节水灌溉”为关键技术体系,通过示范基地的系统化整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观摩会上,中国热科院椰子所与云南新兴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元江椰枣种质资源与科研种植示范基地,为后续产业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合作,聚焦萨王纳典型区域试种与椰枣生态影响研究,推动技术成果在云贵川干热河谷落地转化。作为元江基地的建设主体,云南新兴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慰农信心满满:“我们已掌握干热河谷椰枣种植技术体系,基地连续5年稳定结果,年产量达4吨,为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中国热科院已在云南、海南、四川等地的14个市县布局进行椰枣试种,建设中国—阿联酋椰枣区域试种基地,开展多品系评价,为品种培育与产业规划提供科技支撑。“我们将加速构建从种质资源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让这棵‘中阿友谊果’在中国干热河谷扎根,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注入新动能。”中国热科院椰子所所长胡伟说。
本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陈卓 范魏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