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收官“十四五” 谋篇“十五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跳出老路子,让边城创业不再难

——普洱“大院1955”创业社区运行新模式调查

普洱“大院1955”创业社区 普洱市人社局供图

本报通讯员 董夏泓 潘翔 记者 李海球

建设创业街区、村落、工坊等,最让人担心的是脱离实际、脱离本土产业,“红火一阵”后变成摆设。普洱市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61.2%的经济欠发达、欠发展地区,近年来就业增收压力较大。2024年1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普洱市政府签署共建“创业之城”协议,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创业促进就业新路径。普洱“大院1955”创业社区成为重要实践载体,其前身是原思茅地委行署大院,改造与建设采用了“老旧小区改造+创业”的创新模式,通过微改造、精提升保留原有风格,植入创业服务体系。今年以来,该社区“火出了圈”,成为网友追捧的“打卡点”,引发社会关注。

普洱“大院1955”创业社区是否会赢了人气不赚钱、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究竟怎样?近日,记者一行围绕创业成本是否过高、创业帮扶政策是否到位、创业社区后续运行可持续等问题展开调查。

打破“等靠要、难作为”思想,以创业新作为开辟就业新空间

“创业就业难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必须打破坐等经济自然增长抓就业、后发展地区创业难作为的思维。”普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曹刚说,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把创业工作深度融入普洱实际,因地制宜在城市和农村两条路径推进创业促就业体系建设,融合农村“创业村落”“创业工坊”与“千万工程”“绿美村庄”等建设,结合村子独特价值、特色和资源优势,帮助原住民和新居民创业;城市创业社区与老旧小区改造、社区环境提升等融合,植入创业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注入特色内容,形成创业社区,节省了大量资金,取得了多重效果。

普洱“大院1955”创业社区位于思茅区月光路1号,是原地委行署大院,现有住宅楼97幢,办公楼19幢,社区、警务室、餐厅等其他建筑楼房8幢,共有居民1188户4000余人。通过改造提升,老房子与现代创业场景巧妙融合,老建筑成为文创、文产、文旅活化容器,旧空间变身创业创意的大舞台。目前,这里通过合作开发与联合运营的方式,孵化出595种2142件文创产品。走进这片充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风格的老院落里,既能感受到“老思茅”的记忆,也能触摸到青年创业创新蓬勃向上的时代脉搏。

位于该创业社区内的“闪电咖啡”,集咖啡、轻食与潮玩文化于一体,是当地创业青年许庆打造的网红空间,已实现年营收20万元。许庆介绍,该店的亮点是定期更新的“美陈打卡”布景,它将咖啡的醇香、汉堡的热乎与动漫手办巧妙融合碰撞,让人们在一杯咖啡的时间里“解读”普洱新青年的潮流生活。凭借这一特色,店铺不仅初创成功,还带动了7人就业。

徐世娟夫妇经营的“紫郁幽香花卉园艺店”由“大院老澡堂”改造而成。她说,老澡堂闲置多年,又因排水不畅常年积水,去年改造地下管网后,闲置空间变成夫妻俩的创业阵地。

大院焕然一新,环境好了,人潮来了。不少游客刷小红书看到这里有好多特色小店和咖啡馆后,就和朋友一起来“打卡”,不少人表示,没想到老小区改造得这么有意思,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文艺范,拍出来的照片都特别好看。

普洱“大院1955”创业社区自去年运营以来,已成功孵化创业主体103家,产值接近3000万元,带动就业311人。经营业务汇聚创客咖啡、烘焙甜点、原创手作、非遗手工艺品、文创、特色内容IP打造等多元业态,已成为思茅区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

成功的创业必将带动高质量就业。类似创业模式在思茅区三家村社区的老爪箐创业村落也得到验证。该村37户庭院有20户对外经营,共有创业主体26个,带动180余名本村及周边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位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的曼海创业村落自2024年5月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余万元,其中旅居人数4000余人次,孵化民宿、餐厅、物业、卫生、劳务、竹编、陶艺等个体工商户9户,带动30名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村集体分红达13万元。

破解创业“帮非所需”痛点,打造“7+N”创业“陪跑空间”

“创业主体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帮扶,必须向群众请教、向市场请教,积极探索新路子。”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些创业场景运营不成功,主要原因是政策、市场、服务、主体需求难以高效协同,需要聚合当地独特资源、人才、产品等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新业态、创造新产品、拓展新市场。为避免走弯路,普洱“大院1955”创业社区采取“政府+社区+运营公司+主理人”模式,植入文创、特色内容IP打造等多元业态,形成共创、共议、共建、共享机制优势,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大院1955”创业社区运营方云南拾翠旅游文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普洱项目总监陆阳春说,为贴合普洱实际,该创业社区服务对象聚焦创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少数民族青年“草根创业”群体。为此,社区提出轻资产创业模式,结合普洱本地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确定以茶咖文化、非遗手作、文创设计、特色餐饮、摄影旅拍、旅居服务等为主导业态,并辅以数字电商。同时,社区对入驻业态进行筛选和引导,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目前,90%的创业者创业成本在20万元以下。

从德国留学归国回到该社区创业的杨树,发现茶叶、咖啡等本地优质农特产大多还停留在“摆拍白底图”的初级宣传阶段,许多企业花高价把产品寄到外地拍摄、来回折腾,改变这一现状成了他创业的初衷。2024年7月,他成立了普洱树之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因创业办公地点由政府免租,初期创业成本仅10万元。一年时间,杨树的业务量实现翻番。

最忙碌的是“大院1955”公共创业服务中心。它打破传统政务窗口式服务理念,采用开放洽谈方式,将人社创业服务“7+N”融入其中,变成让人青睐的家门口“创业陪跑”空间。服务内容涵盖为创业者提供全周期、一站式市场化孵化和服务支持,包含创业咨询、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创业指导、培训、资源对接等全链条创业服务。

崭新的业态场景与扎实的服务,形成强大吸引力,使“大院1955”成为普洱青年创业的“强磁场”。目前,入孵的100多名返乡青年、高校毕业生以及来普洱旅居的创业者多为慕名而来,主动寻找、加入创业社区的业态经营。

探索边城创业促就业新路径,社区后续运行持续性强

思茅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罗帆介绍,该社区定位服务少数民族青年“草根创业者”,一方面是创业投入资金较少、风险较小,但带动效应明显;另一方面是激发了创业群体活力,形成创业者互补、互助、互促的优良生态体系,改变了经济欠发展边城地区创业群体的思维理念,增强了他们的创业自信,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在“大院1955”创业社区,每家小店都独具匠心,每位主理人都身怀绝技,创业社区后续运行、入驻主体自身成长发展持续性强。“好的创业场景是小店做大做强的基础,我看好这里优良的创业生态。”创业青年李岳峰介绍,他们租下位于社区28号的一栋小楼,从事健康护理、美睫美发等多元业态,打造“咖啡+”复合生活空间,已成为受欢迎的“打卡点”,自己对创业前景充满信心。

“大院1955”创业社区为何要采取“政府+社区+运营公司+主理人”的运行模式?曹刚坦言,这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创业者需求,跳出管理者思维,采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的模式,让平台自身(包括主理人、运营公司),在市场优胜劣汰中找到盈利点,完整链接创业者需求,实现其内生发展,最终完成从“陪跑”到“放飞”。

该创业社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陆阳春说,社区可依托现有创业服务资源,整合、链接本地供应链企业机构,通过“普洱好物好生活”优质供应链货盘链接拾翠公司的大流量主播、达人通道。此外,运营公司还可通过深度挖掘当地非遗民艺的文创产品、文创内容开发运营销售等实现共赢。

陆阳春介绍,对于创业个体而言,还可通过借势社区、强化自身,利用社区的供应链、流量、资产等降低创业试错成本,也可通过产品创新、能力升级、场景拓展等构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最终从“依附帮扶”的创业者,成长为拼搏市场的主体。

  • 以新式茶馆模式服务新需求

  • 让家乡优质农产品“出圈”

  • 逐梦普洱咖啡

  • 跳出老路子,让边城创业不再难

  • 报头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