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文峰
山体裂缝在大雨中蔓延,在巡查中发现险情的镇村干部果断行动,将33户70名村民迅速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这组镜头,来自富宁县花甲乡今年7月11日晚的一场避险行动。
2025年汛期以来,截至8月10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共出现14轮强降雨,遭遇1次台风“韦帕”影响,共发生19次明显洪涝灾害过程。面对严峻考验,文山州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12起成功避险案例。这份成绩背后,是一场从预警机制到基层响应的防汛体系变革。
坚持“五级书记”抓防汛——
文山州把省委“五级书记”抓防汛要求细化为“州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网格长包户”的五级包保责任链,各级“一把手”靠前指挥,包保负责人下沉督导,乡、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带头排隐患、查险情、抓转移。
下沉干部23200人次,提前转移安置群众2531人次,没有发生因洪涝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州、县(市)、乡镇、村、组五级干部与时间赛跑的实战实践。
6月21日,砚山县稼依镇遭受强降雨天气。6时30分,大稼依社区党委书记邵华敏、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廖顺萍在对大西门防洪沟开展巡查时,发现大西门村民李芳、张红祥、赵家存等8户有可能进水积水,于是立即上报险情。6时45分,小稼依村党委书记、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陈有云带队组织巡查稼依水库北干渠时,发现石洞村小组廖聪、张金富2户村民因强降雨,家中存在淹水隐患,且预判石洞防洪渠内水位将会持续上涨,威胁到周边24户群众安全,于是立即上报。镇党委政府接报后,立即组织危险区域32户126人转移。7时15分,大西门8户农户家中积水30厘米、石洞村小组2户农户家中积水40厘米。由于转移避险措施及时,无人员伤亡。
用好“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
从“时时放心不下”到“事事落实到位”,关键在机制。文山州应急、自然资源、交通、水务等涉灾部门细化“1262”响应联动工作流程,共发布472期气象递进式预报,州、县、乡及各部门精准叫应矿山、地灾点、在建工程、水库、旅游景区等防汛重点对象,紧盯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家庭等重点人群,应转早转、应转尽转,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推磨式”开展隐患排查整治——
文山州紧盯城市易涝点、山洪危险区、地灾隐患点,全州划定风险区域2823个,采取高、中、低风险“三级管控”措施。围绕村组两级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和各领域风险隐患排查“两个清单”,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处置,整改问题隐患1700余个。
做实应急抢险准备——
对全州消防、民兵、综合应急救援队等救援队伍进行点验,驻文军警随时做好应战准备,州、县、乡三级组建党员应急志愿服务队137支5264人,应急时可调力量8000余人。
抓牢基层基础——
做好防汛工作关键在干部。今年以来,文山州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工作怎么干、培训就怎么抓,今年组织4688人次基层干部、应急队伍开展防汛救灾专业培训,同时组织13807个自然村123.2万人、1494所学校和1104户厂矿企业67.7万人参与紧急转移避险演练。
临灾预警、转移避险,不落一人、有力高效,背后是体系化、制度化的力量。同时,还要善用科技赋能,增强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文山州投入800万元新建68个气象观测站。同时,实施“一户一明白人”工程,建立“家家户户知安全、村村寨寨会自救”的群防群治体系。发挥“乡村小喇叭”作用,强边固防中用于边境监控的高清摄像头等技防设施,也成为防汛减灾的“千里眼”,第一时间把预警信息、转移指令传达到田间地头、边境一线。
当前正是“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文山州始终绷紧责任之弦,想在前头、干在前头,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