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凯
如今,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持续重构着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对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一批既懂工艺技术,又掌握数字工具的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其人才培养质量与数字经济落地效能息息相关。在此背景下,亟须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有效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助力我国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实践指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人才供给基础。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提高人才的数字能力。对此,高职教育需突破传统技能培养框架,从数字产业实际需求出发,建立新型人才供给体系。一方面,需构建“动态响应”的专业集群。高校需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整合传统专业资源,打造“数字+”交叉专业集群。例如,推动电子商务专业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打造“数字商贸与智能营销”专业。同时,需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数字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定期优化专业目录,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另一方面,需创新课程体系。通过开设“数字技术导论”“数据思维与应用”等课程,深化学生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将大数据分析师、云计算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技能实操水平;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数字技术比赛项目、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除此之外,需强化数字伦理和安全教育,将数字技术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伦理等内容纳入必修课,为学生讲解数据安全法规,使其意识到数字技术滥用的风险。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构建协同发展生态。数字产业技术更新迭代迅速,需要深化产教融合,让企业参与学校教育过程,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实践无缝对接。具体而言,其一,可共建“数字产业学院”。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数字经济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园区,共同组建产业学院,联合制定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其中,高职院校负责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基础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管理,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同时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企业负责投入前沿技术设备,派遣技术骨干进入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技术标准和项目实践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人才共育、技术共研、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其二,搭建实践创新平台。高职院校可和企业共同建立数字技术应用创新中心,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本领、提高技能;高职院校师生可为企业传统设备数字化改造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双方共赢。
提升数字化教育水平,增强服务支撑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自身需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提升教育的数字化水平,以增强对数字经济的服务和支撑能力。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可从资源建设、技术应用和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入手。在资源建设层面,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整合线上优质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数字技能微课程库,方便教师和学生查找、学习、使用。在技术应用层面,推进“AI+教育”深度融合。利用AI技术建立智能教学系统,通过分析学生作业质量和实习实训数据,自动生成个人能力诊断报告,识别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和不足之处,自动推送相关案例解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能力提升层面,定期开展高质量培训。采用线上开展研修、线下开设工作坊的形式,组织教师参加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工具使用水平和跨学科项目设计能力,让教师掌握科学系统的数字资源开发技巧。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项目研发,及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作者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