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高校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赵璐

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法治教育则重在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加强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战略需要,也是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推动协同育人提供力量支撑。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推动者,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高低是高校协同育人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以,高校应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加强教师队伍协同育人意识和专业育人能力,从而推动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其一,高校可以邀请校内外思政教师和法律专业教师组建成跨学科教学团队,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围绕专业教学内容及社会热点开展研讨,各教师从不同专业内容视角出发,从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等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专题内容,在分析交流中实现教育教学内容的共享和学习,从而增强思政教师的法治意识和法律专业教师的道德素养。在此基础上,共同整理多个专题研讨内容,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体系中,丰富教学素材和教育资源。其二,高校还可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丰富思政教师和法律专业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一方面,高校可邀请校内外法律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培训讲师,组织校内思政教师参与其中,帮助其构建法律知识框架体系,正确理解相关法律概念,明确教师基本义务和权利,掌握基本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条款文件,增强思政教师法律意识,自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其法律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邀请思政领域专家学者担任法律专业教师的培训讲师,理清思政教学内容框架体系,深入挖掘法律专业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深入讲解最新时政热点,提升法律专业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感度,为推动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加强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为协同育人夯实基础。高校应明确把握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与法治教育的规则约束,加强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精心设计跨学科融合课程模块。比如,高校教师可着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法治教育内容中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条文规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间的联系,明确把握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培育人才、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共同目标。再如,高校教师还可以在思政课程中系统化嵌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法治案例,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共同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并引导学生利用思政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真实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思政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思想认知转化为行为规范。

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高校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多种实践活动,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把思政的价值认同和法治的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育人。高校可加强与地方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发挥多主体资源优势,形成合作育人共同体,制定合作规范,共建稳定的校内外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在基地中,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与实践主题,创设实践教学情景,让学生可以在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带领下深入诉前调解工作,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思政和法律理论知识,切身感知法律与思政间的联系。除此之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不同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中,在前期准备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普法宣传内容,深入理解与之相关的法律条文,把握其中所体现的思政元素,并在活动实践中将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普法对象。与此同时,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协助相关活动人员收集整理相关文件资料,明确活动流程,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困境,从思政教育和法律专业角度出发,给予其人文关怀和法律咨询服务,实现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育人。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 报头

  •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 数字化工具在生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三维育人”的实践探索

  • 数字化转型下高校英语课程优化探究

  • 高校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