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龙 陈晓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教育承担着为健康中国战略输送高素质医疗人才的使命,而体育课程作为医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思政赋能实现“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深度融合,成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笔者立足多民族地区实际,以“体医融合”为核心理念,积极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三维育人”实践体系,以期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富有民族特色与时代价值的创新范式。
价值蕴意: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三维育人”的实践旨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医者仁心与家国情怀。一方面,通过板鞋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与竞赛,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协作互动,可在体育实践中深刻体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情谊,增进文化认同,切实做到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理解、消除隔阂、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医体融合”的课程设计(如模拟急诊抢救、手术耐力训练等)可将“生命至上”“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医学职业精神具象化、情境化。学生在身体力行的极限挑战和团队协作中,可将救死扶伤和服务健康的医学职业目的、爱岗敬业和恪尽职守的职业态度内化为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进而增强其“为医疗事业奉献一生”的家国情怀。
锤炼综合素养,满足民族地区需求。一是锻造服务民族地区医疗需求的硬核能力。针对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医疗条件相对艰苦、多发病及急诊需求可能更突出的特点,课程中强化的耐力、力量、防护适应力(如传染病防护体能模块),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的团队协作与应急反应能力(如医疗团队协作挑战模块),可为学生未来在基层和民族地区有效开展医疗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下坚实的体能和心理基础。二是提升跨文化沟通与融合能力。在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和参与民族体育活动中,可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尊重包容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是民族地区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民族地区医疗服务可及性和有效性。
创新路径:构建“三维育人”实践体系的探索与突破
主题协同:打造“三师协同”育人共同体。针对体育教师医学知识短板、医学教师参与度低的问题,学校可创新组建“体育教师+思政教师+医学导师”三师团队,实施“1+1+1”结对计划,建立月度联合教研机制。例如,在“急诊抢救耐力训练”模块中,体育教师设计间歇折返跑训练,医学导师结合心肺复苏实操讲解职业规范,思政教师则通过“生命至上”案例强化价值认同。这种协同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体育训练强体魄、医学实践育技能、思政教育铸灵魂”的深度融合。
内容协同:开发“医体融合”特色课程体系。以“医疗职业体能标准”为纲,创设四大教学模块。模块一为急诊抢救耐力训练,即模拟急诊室高强度抢救场景,通过间歇折返跑、智能假人胸外按压训练,培养学生“生命至上”的职业信念。模块二为手术室持久力训练,通过穿铅衣静态深蹲、显微镜下精细操作耐力训练,锤炼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模块三为传染病防护体能,通过三级防护装备穿戴下心肺功能训练,强化职业防护意识。模块四为医疗团队协作挑战,通过如壮族板鞋竞速、蒙眼器械传递接力赛等,塑造多学科联合抢救的协作能力。同时,每个模块均配套《医疗体能达标指标》,如急诊模块要求连续胸外按压20分钟且质量评分≥90分,实现从“经验判断”到“量化评价”的跨越。同时,挖掘壮族抛绣球、板鞋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势,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医疗职业精神”双螺旋培养模式。
评价协同:构建三维动态追踪机制。要突破传统单一技能考核,创新“过程—结果—追踪”三阶评价体系。首先是过程性评价,建立“体育思政成长档案袋”,记录课堂表现、医疗场景应用及医学实习反馈;其次是结果性评价,制定《医学生体育思政素养评价标准》,设置“知识—技能—价值”三维指标,如团队协作能力、医疗情境应变能力等;再次是追踪评价,通过“成长追踪数据库”,关联体育课程表现与基层就业适应力,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的评价功能。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紧扣“医学性”“民族性”特征。在价值引领上,要聚焦“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职业信念塑造;在内容设计上,需强化医疗场景与民族文化的双重赋能;在体系建设上,应构建多元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三维育人”体系不仅为破解医学院校思政教育“表面化”“两张皮”问题提供了系统方案,更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新路径。未来,可通过建立“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体育思政联盟”,进一步放大改革示范效应,为健康中国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动能。
[作者1单位广西医科大学,作者2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广西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C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