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理大学药学院教授段宝忠来到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拖枝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查看套种的木香与白芸豆长势。“通过试验,我们发现二者套种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人工成本。豆科作物能固氮并为药材提供天然肥料,木香散发的特殊气味则可以驱虫,两者形成了绿色、可持续的微生态循环系统,还解决了中药材的连作障碍问题。”段宝忠介绍。
近年来,维西县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持续在保护开发和规范化种植上双向发力,通过夯基固本、绿色培育、引育结合、政策扶持,不断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后劲。
维西县积极与省农科院、大理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全面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驯化扩繁及种子种苗繁育,建成10余亩云木香种质资源圃和4个1000亩以上连片中药材种植基地,引种试验20个木香品种,“维西秦艽”“维西木香”入选“十大云药”首批种源基地,“品质中药材木香”产地质量标准已在中国质量协会立项,并积极鼓励中药材公司申报GAP基地,为规范化管理和科学种植奠定基础。
为平衡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破解药争粮地难题,维西县推广“药+粮”“药+经”立体种植模式,形成“中药材+玉米”“中药材+马铃薯”“中药材+豆类”等多元组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维西县已在5个乡镇建成示范基地,将带动农户年均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实现“粮药双收”。
同时,维西县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对中药材进行生长监测,对中药材病虫害进行提前诊断与精准防控,运用绿色种植和绿色防控技术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全县13种中药材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引导中药材产业向规模化、组织化聚集发展,培育从事中药材产业的龙头企业11家,成立中药材种植协会,积极引进昊柏集团、地道药业等企业,构建产地加工“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制定相关奖补政策,为产业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更好地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目前,维西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7万亩,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开展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年产值达6.6亿元。“维西秦艽”“维西桔梗”“维西藏红花”入选2025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本报记者 彭少杰 贡秋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