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双柏县法脿镇白竹山脚下云雾缭绕,万亩茶园郁郁葱葱。双柏县纪检监察干部化身“护林人”,穿梭于茶山民宿、走访在村舍农家,以精准监督护航茶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近年来,法脿镇以白竹山为核心,打造“一山三村”茶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双柏县纪委监委成立专项监督检查组,通过“室组地”联动机制,重点监督项目审批、资金使用、土地流转等环节。在李方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中,纪检监察干部发现非遗传承资金管理存在漏洞,及时督促文旅部门建立“资金使用公示+村民代表监督”双公开机制,确保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我们建立了茶产业惠民资金监督台账,对茶叶种植补贴、村集体茶厂收益分配等开展全程跟踪。”双柏县纪委监委驻县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负责人介绍。在新房子村“茶园变景区”改造中,监督检查组发现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度滞后,随即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推动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保障项目如期完工。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茶山里”树屋酒店等招商项目,双柏县纪委监委推出“营商环境监督码”,企业扫码即可反映问题。在监督推动下,相关部门优化审批流程,将民宿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同时督促建立“村企‘廉’盟”,规范房屋租赁、劳务用工等事项,保障村民合法权益。
“我们聚焦茶旅融合中的廉洁风险点,绘制‘红黄蓝’三色监督图谱。”法脿镇纪委书记介绍,通过专项巡察发现个别村存在茶园流转程序不规范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追回集体资金3.2万元。
茶旅融合,生态是根基。双柏县纪委监委将监督“探头”架到生态环境保护一线,联合林业、环保等部门开展“护绿行动”,对白竹山区域开展“嵌入式”监督。
针对茶园扩张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双柏县纪委监委推动建立“绿色开发”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在核心林区开辟新茶园、严禁使用高毒农药等,并对监督发现的违规占用林地问题挂牌督办。
如今的白竹山,不仅配套建设了智能污水处理系统,还创新“碳汇茶园”模式,游客可通过“扫码认养”茶树参与生态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在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护航下,法脿镇茶旅融合产业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8000余元。
本报通讯员 熊浩
本版统筹 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