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生 上一版   
下一篇

思茅区:真情服务千里务工路

思茅区人社局工作队在倚象镇柏木河村开展补贴申领工作。 本报通讯员 刀丽 摄

近期,思茅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省外务工脱贫人口一次性交通补贴政策落地,通过“数据跑路、干部跑腿”相结合的“点对点”精准服务模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保障省外务工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安心务工。

“今年时间已过大半,但系统数据显示,我们区省外务工脱贫人口申领一次性交通补贴的比例还不高。这么好的惠民政策,错过了就要再等一年,决不能让群众的福利钱‘睡大觉’!”这是思茅区人社局分管就业工作的负责人在近期工作调度会上的要求。

面对政策知晓率不高、群众申报意愿不强等堵点,思茅区人社局主动出击。组织就业中心业务骨干主动对接区农业农村局,将国办系统导出的脱贫人口名单与人社部门掌握的务工数据进行交叉比对、精准筛选,梳理出了一份千余人的“应领未领”人员名单。

工作人员深入乡镇(街道),联合村(社区)、组干部,拿着名单,开启了一场“找人送政策”的攻坚行动。

当思茅区人社局工作队带着政策和名单找上门时,刀银燕和其他村“两委”班子成员立刻行动起来,组织人员加班加点联系村民。

电话这头,是乡音带来的信任;电话那头,是政策带去的惊喜。一天下来,刀银燕和同事们协助联系了村里80多名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当天就有60多人在指导下完成了申报。“有的老乡缺务工证明,区人社局的同志就现场协调办理;有的不会操作线上平台,就通过微信一步步教。我们还当起了‘传声筒’,老乡们想问的其他就业创业、社保政策,借此机会都一一说明白。”刀银燕说。

“真没想到,这次我们回家看娃娃,政府还主动找来送路费。”刚刚在村委会办完补贴申领的张琴笑着说。今年2月,张琴和丈夫一同前往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家科技工厂务工。趁着暑假,夫妻俩请假回家看望两个孩子。“今天突然接到刀主任的电话,说我们能领一笔钱,我俩还有点不敢信,赶快跑到村委会来问问。”

在村委会,思茅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为她讲解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的政策,刀银燕则手把手地指导她在“就业彩云南”平台上进行操作。“没想到我俩都符合条件,一人能领1000元,加起来就是2000元,而且每年都能领。”张琴说,“这让我感到心里暖暖的,在外面打工再辛苦,也觉得有盼头,有依靠。”

今年8月以来,思茅区人社局已成功帮助652名省外务工脱贫人口申领一次性交通补贴。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边紫璇 刀丽

  • 思茅区:真情服务千里务工路

  • 便民天桥建成六年仍没电梯

  • 托起7762名职工稳稳的幸福

  • 报头

  • 曲靖市特殊教育实现县域全覆盖

  • 蒙自数据标注助推青年就业

  • 施甸县900名山区学子入住公寓

  • 社工生态链在怒江破土成林

  • 机场便民服务从有升级到优

  • 村里多了幸福园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