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平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至2024年12月期间的重要论述,系统总结党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着力在学深悟透、研究阐释、宣传教育上取得实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内化转化,切实做到入脑入心入行。
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核心要义。一是始终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征程上,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生动记录了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二是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强调,要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两个结合”的最典型范本,就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三是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之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之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人民之问”、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之问”,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研究阐释上下功夫,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其一,总结提炼标识概念。概念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理论的基本要素。标识性概念的突出特征在于区别同类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提炼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都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最具标识性的概念。这些标识性概念,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一次新的“术语的革命”。其二,重点阐释原创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诸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系统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其中,“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既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既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又是新的创新方法。其三,贯通把握逻辑结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的过程,并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的报告作为开篇和总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这些观点和方法有机贯通、相辅相成、深度互嵌、内在统一。其四,着力构建完备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一个完整体系。随着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
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坚持理论创新规律和理论武装规律相统一。一要突出主题,坚持不懈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铸魂育人。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具体主题要面向人民群众,坚持问题导向,或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或是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或是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等。二要增强“四力”,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执行者,直接决定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扎实有效,不断提高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引领力和感召力。增强“四力”是政治要求,也是综合素质,更是作风体现,是衡量一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综合素质强弱的重要标准。三要创新方法,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要以理服人,通过讲理的方式说服人民群众,将“国家事”与“身边事”契合贯通。“理”不在声高,更不在强词夺理,要有据有节,重在讲深讲透讲活。要以情动人,话语背后是思想,更是感情。要转变话语表达方式,花大气力去学人民群众的语言,将宏阔的政治话语和抽象的学术话语转化为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民众话语,这样才能打动人、感染人,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共情、共鸣、共识。要坚持数智赋能。网络空间承载着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互联网上飞入寻常百姓家尤为迫切。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深度搜索、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制作推出可视化、沉浸式、强体验的理论宣传产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最大增量。
(作者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