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刻理解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刘星利 吴润丰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作风正则人心聚,从窑洞中“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场景到新时代“不负人民”的执政宣言,人民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作风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深度破解了新阶段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重大时代课题。因此,系统学习和深刻认识作风问题的核心要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显著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的高度深刻认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庄严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论述不仅高度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坚守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阐扬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毛泽东同志提出“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邓小平同志提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江泽民同志提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同志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些创新观点一脉相承,始终将党群关系定位为“鱼与水”“血与肉”的依存关系,从理论高度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从历史的厚度深刻认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既是一篇致力于谋幸福和谋复兴的宏伟史诗,也是一部关于作风建设与党群关系交相辉映的生动教材。从建党初期提出“优良作风”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到改革开放后强调党同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再到新时代党的作风是“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建设一直是党的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通过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运动,整顿了学风、党风和文风,使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在全党得以确立。邓小平同志针对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和特权现象,强调“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从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到开展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党群关系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不断深化,实现了从“纠四风”向“树新风”的纵深转变。

从现实的温度深刻认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中央八项规定像明灯,照亮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成长之路。然而值得重视的是,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查处数据表明,作风问题不仅没有消亡,随着时代发展伴随出现的,有根深蒂固的老问题,而且还有隐形变异的新形态。正是深刻洞察作风问题的顽固性、时代性,党中央作出明确的决策部署,多次强调“零容忍”“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要把“官场文件”转为“民情日记”,要从“办公桌前”走向“田间地头”,要树立起新时代的“为民坐标”。一是思想铸魂,以理论清醒保持信念坚定。只有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持之以恒用新规定尺量自身,才能深刻领会宗旨使命、不断提升理论境界、时刻守牢思想防线。二是制度固本,以常态机制推动效能提升。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鲜明特点,它将作风建设中积累的有效经验提炼升华为根本准则,标识“红线”、定位“雷区”,在“可为”与“不可为”之间为党员干部划清界限。三是文化浸润,以良好风尚涵养政治生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传承革命文化中的纪律规矩,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作风建设的精神滋养和行动指南。

[作者单位分别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一般项目“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ZF-06)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

  •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 赓续伟大抗战精神 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 深刻理解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 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